近日欣賞了改編自被譽為「聽得見聲音的漫畫」的日本漫畫《藍色巨星BLUE GIANT》的動畫版電影,內容講述男主角宮本大在高中時,突然對爵士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自學三年中音色士風,日夜努力練習,目標成為最偉大的爵士樂手。宮本大為了自己的目標,從仙台出發到東京,遇到了同樣18歲的少年天才鋼琴家澤邊雪祈,及影響了在東京居住的中學同學玉田俊二開始學習打鼓,並組成了少年爵士組合「JASS」。
筆者沒有看過漫畫,但由於總算是學過吹色士風,以動畫及配音來描繪色士風的演奏完全是神來之筆,極能引起共鳴。但自問對音樂有「特殊學習需要」的筆者,在電影中特別留意的,是老生常談的「天才」與「努力」的問題。
藍色巨星的「天才」與「努力」
宮本學習色士風的時間只有3年,但由於本身熱愛色士風與爵士樂,所以每一天,論嚴寒酷熱,也會在河邊練習數小時的色士風,咬到舌頭也破損了。努力加上天份,使宮本大在短短數年間的色士風造詣已經由創學者提升到了專業級的級數;澤邊雪祈出身於音樂世家,自小習學習鋼琴,鋼琴造詣當然也極高,但在專家的眼中,澤邊的琴技流於公式化,不能帶出自己的情感;鼓手玉田相對來說沒有特別的音樂天份,但也非常努力,去追趕宮本及澤邊的節奏。
他們的爵士組合「JASS」,目標是在全日本最殿堂級的爵士樂演奏場地「SO BLUE」表演。當天才鋼琴家澤邊初遇到宮本時,他還小看了只是學了數年色士風的宮本,所以見宮本自信滿滿的,唯有跟宮本說類似「如果只有努力而沒有天份,也只不過是垃圾」的說話。可是,當「SO BLUE」的經理秘密地欣賞過「JASS」的表演後,卻對澤邊說,三個人之中,他欣賞宮本的天資與努力,甚至是新手玉田的努力,只是對澤邊嗤之以鼻。相信不單是澤邊,連觀眾怎樣也想不通,為何經理會有這樣的想法。但姑勿論怎樣,專家始終是專家,音樂專家認為技巧高超的琴手「公式化」地演奏的爵士樂是「垃圾」,當然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一尾魚爬樹的比喻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希望收到的學生是「宮本」或「澤邊」之流(至少是有天份的),但在現實中,不少學生其實最多也只是「玉田」,甚至只是不肯努力練習的「玉田」。如果是「玉田」,沒多音樂天份,但肯努力的,學校當然沒有不教之理;但如果「玉田」沒有天份,又不肯努力於音樂,其實作為教育工作者,是否應該助其尋找另外的生涯規劃,不要讓其浪費寶貴的青春?
其實,不只是在香港,基本上不少地方也開始注重「多元出路」、「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於是開始有其他類型的高等院校的出現。可是,在香港的現實是,不論是家長或是局方,他們都覺得不論孩子是否合適於傳統學習模式,只是孩子留於系統內到中六便可以了。說穿了,還是最「省便」的處理方法吧?一尾魚,你要他爬樹,是的,一個領尖的科學家或許真的可以把魚改造到能爬樹;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其實只是要助其了解自己只是一尾魚,水才是牠的世界吧?
於是,當學校依孩子的能力為孩子介紹其他的生涯規劃,並盡力助其進行其他的生涯規劃,家長投訴學校,說學校「洗腦」,告訴孩子「魚應在水世界生活」的道理;家長向局方投訴,局方告訴學校:「一尾魚如果在爬樹的過程中留了兩年班,即是說「留班」沒有作用,那就要升班。結果,那尾魚還是在虛耗着他的生命在爬傳統學校課程的樹。
如果,家長可以不執著於「完成中六」,局方不「事家長如老闆」、不「官僚」,國家就可能會多很多個十四五規劃的人才,而不是多很多個錯配的失敗者。
當我們羨慕於星加坡教育的「分流」、國內的「職業教育」的配套,香港的學生何時才有能配合他們技能發展的出路?香港學校的老師何時才能真正為同學規劃他們多元化的前途,真正「如魚得水」?局方何時才能了解到學生的「精神壓力」其實可能是來自於「要求魚爬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