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唐鎏金卧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銀爐台(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
唐代香薰的發展進入空前鼎盛的時期,在貴族官僚的推戴下,香薰的名目使用不斷系統化,成為一門標榜上層社會身分的象徵。它有着文化沉澱,承傳自魏晉時代貴族制確立以來,統治階層對香薰之玩味,漸而融入為生活的一部分。
統治階層 雅好熏香
其時男子以香熏衣,如魏文帝曹丕好熏香,竟因香氣太盛而致馬匹受驚。南北朝時期的《顏氏家訓》記載,貴族子弟「無不熏衣剔面」,香薰之物漸而在文學作品內漸有提及。如曹丕、曹植的《迷迭香賦》,傅咸、成公綏的《蕓香賦》等等,凡此促使香學專著也面世。好像南朝範曄《和香方》,在自序中詳述各種香料的特點,列舉「麝本多忌,過分即害;沉實易和,盈斤無傷。零藿燥虛,詹唐黏濕」等注意事項。
此外,道家又以香輔助修道,東晉《太丹隱書洞真玄經》曰:「燒青木香及熏陸安息膠於寢處頭首之間者,以開通五濁之臭,止地上魔邪之氣,直上沖天四十里」;北魏道士寇謙之規範齋儀儀式,凡求願、治病、超度亡靈均起香火、拈香訴願。葛洪《抱樸子內篇‧黃白》亦載煉丹、齋醮須要焚香,「凡作黃白,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如作九丹法,常燒五香,香不絕」。
各式香爐 反映地域風尚
同時,人們也發現香藥在醫學上的療效,區分了內服、佩帶、焚燒等治病方法。《抱樸子內篇》便有不少談及香的內容,解說香藥之珍貴,強調「人鼻無不樂香,故流黃、郁金、芝蘭、蘇合、玄膽、素膠、江離、揭車、春蕙、秋蘭,價同瓊瑤」。在《肘後備急方》的《治面皰發禿身臭心惛鄙醜方》一篇,即載及「六味熏衣香方」,此方用上沉香、麝香、蘇合香、白膠香、丁香、藿香各類,是醫籍中收錄香方的較早記載。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也記錄了蘇合香、龍腦香、熏陸香等外來香藥,其《登真隱訣》卷下《章符》嘗謂:「因病入靜,需四面燒香,安四香爐。」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蘇州市博物館內的各式青瓷香熏爐,即反映其時江浙一帶的地域風尚。
唐代皇親貴戚和文人群體皆雅好熏香,賦予更豐富的內涵,不但在宮廷中藉焚香顯示尊貴,且有意推拓為朝廷定制。《新唐書.儀衛志》載:「朝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此朝會熏香之制多反映在唐詩之中,賈至《早朝大明宮》即有「衣冠身惹御爐香」之語。唐朝海陸交通發達,國力強盛,各方都將自產的香藥列為重要朝貢品。玄宗開元二年(714),廣州設立市舶使,負責為皇室採辦香藥等奢侈品。由於香熏物質豐饒,權貴們便興起了「鬥香」活動。例如唐中宗時舉辦過比香大會,宗楚客兄弟、武三思以及皇后韋氏等諸親屬權臣在會上均各攜名香,比試優劣。
唐代《海藥本草》探究了外來的香藥名目,藥典《新修本草》也載及安息香、龍腦香等數十種香藥。醫家對香藥的認識和應用經驗較前有了很大提高,在《千金方》、《外臺秘要》中廣記熏衣香方、防疫香方和一般焚香方等數十項。為了炫耀品味,同時完全發揮燒香的效用,承載燒煙香木的熏爐設計便十分講究。其爐體一般分為上中下三部分,熏蓋上多裝飾象徵不垢淨土的仰蓮蓋鈕,蓋身裝飾蓮瓣紋,爐身中部鑄刻象徵長壽健康的忍冬花紋,在底又以瑞獸首為爐足,並添加豸首銜環之輔首環飾,令凝重的爐身增添一絲輕盈,彷如唐代貴婦,輕紗細羅,迎風而立。
流風之盛 香爐喻物
張鷟《朝野僉載》卷三記載:「洛州昭成佛寺有安樂公主造百寶香爐, 高三尺, 開四門……麒麟、鸞鳳、白鶴、飛仙, 絲來線去, 鬼出神入, 隱居鈒鏤, 窈窕便娟。」凡此可見,香爐外觀製作精妙,實用之外常帶出觀賞意義,從香煙溢出的意態中,營造和諧靜恬的氣息。唐人賦詩中,以香爐喻物,融情於景的文字不少,香薰流風之盛,不言而喻。例如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詩云:「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把廬山瀑布飛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之狀,與爐煙出竅作巧妙比對。
唐代熏香與製爐在唐代極其流行,現今可考的實物以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幾件香爐珍寶至具代表,時間上已迄懿宗咸通年代。圖一是「唐鎏金卧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熏爐及銀爐台」,蓋徑25.9厘米,内徑24.8厘米,腹深7厘米,通高29.5厘米。該爐捶揲成型,附件澆鑄,紋飾鎏金。仰蓮瓣托寶珠蓋鈕,蓋身蓮台上各有口銜瑞草的神龜。五獨角天龍獸足,兩足間以銷釘套接綬帶盤結的朵帶。爐臺底面鏨文:「咸通十季,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香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全共重三百八十兩,臣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愨,使臣能順。」
圖二是「毗那夜迦五足朶帶銅香爐」,通高48厘米,口徑25厘米。爐蓋頂飾以跪於仰蓮蕾上毗那夜迦像,雙手合捧寶珠。香爐通體表面鎏金,鋪首銜獸五蹄足。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飾毗那夜迦像的銅香爐。密教毗那夜迦意譯雲常隨魔、障礙神,源於印度教濕婆之子象鼻天神,佛教引為護法善神。將毗那夜迦像飾於香爐頂蓋,喻香薰障礙、祛除邪魔故也。附圖三是「桃形忍冬紋鏤空五足銀香爐,該爐高30.9厘米,腹徑21.1厘米,上層為半圓形蓋,蓋面相間鏤刻出三層如意雲頭紋飾;中層鏤刻一周忍冬桃狀紋飾,下層為圓盤爐身,有五蹄狀足,間置五根鏈條。
古月堂珍藏 盛唐金銀器特徵
古月堂所藏的唐代鎏金飛鳳寶花紋五足香爐,通高17厘米,蓋徑8厘米,腹徑11厘米。其蓋頂飾以蓮花,周邊並以魚子紋為地,配以精緻的忍冬花及雁鳥圖案。中部由五組寶花瓣紋構成主體,各組均飾以鳳鳥及忍冬花枝,其虛位間以網狀小孔分隔各組,反蓋觀之成五星形氣。其下部有五瑞獸含足,各獸上下兩對獠牙清晰可見,之間並縷刻獅子含寶結綬帶環飾,在魚子、花蔓中增添搖曳動感。
從器物的形制考析,其蓋有着上述各爐的蓮瓣紋特徵,而忍冬花、鳳鳥、鴛鴦、魚子等又為盛唐金銀器特徵,符合此期多刻花鳥瑞獸的風格。觀其爐身,在五組圖之間劃為氣孔,設計上與法門寺地宮珍藏,由權閹楊復恭督製的「壺門高圈足座銀香爐」上的造型,可謂如出一轍。重要之處,是爐底鏨刻「大唐開元」字樣,篆體樸拙,寫法與陝西碑林現藏唐玄宗天寶四年(745)所立《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考經臺》的前面四字相約,提示了器物製作的確切時代,可視之為盛唐熏爐的典範,有待更多同類器物的發現與比對。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