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三隧分流」方案,計劃在明年1月1日起,調低西隧收費至50元,同時紅隧和東隧的收費大幅增加至40元,意圖令一部分原來使用紅隧和東隧的車輛轉用西隧。用經濟誘因調整三條過海隧道的使用率,是紓緩過海交通擠塞的合理措施。不過,政府提出的紅隧和東隧收費加幅,高於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水平,在立法會和社會上有很多反對聲音。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日前發表文章,列舉了三隧分流方案實施的效益及「八大支持理由」,說明政府的方案是解決市民塞車之苦的「苦口良藥」。「八大支持理由」所列舉的因減少交通擠塞而實現的各種利益,包括縮短車龍長度、避免西隧加費、保持交通暢順、提高物流效率、減少的士車資、縮短行車時間、減少廢氣排放、節省社會成本等,當然是大家希望見到的。
加費欠說服力
不過,紓緩隧道交通擠塞的「良藥」為什麼一定要苦不堪嚥──紅隧和東隧為什麼一定要大幅加費,司長的文章卻欠缺有說服力的解釋;他只是說,「研究數據顯示」,調低紅隧和東隧收費加幅或者以漸進形式提高收費,會導致東隧的擠塞比不實施三隧分流更差,或者令西隧的車龍阻礙非過海交通。這是根據什麼推斷得來的呢?或許就是主管交通運輸的陳帆局長所說的道理:「減價會引致額外的交通需求」。這麼說,「三隧分流」並不是調整隧道收費的唯一目的;政府還要通過大幅加費,遏抑人們使用隧道的意欲,減少隧道車輛。
然而,政府對隧道收費與行車數量關係所作的估計,到底有多準確呢?政府提供的一些數字,精準得令人難以置信,例如說政府方案實行後,紅隧和東隧的車龍早上將縮短34%和10%、傍晚縮短42%和29%;公共交通乘客行車時間每日將節省19400小時等。降低紅隧和東隧收費加幅,會怎樣影響駕駛者的選擇,從而令這些數字有什麼變化呢?如果政府確實有研究數據,顯示加幅較溫和的方案不能紓緩交通擠塞,應該拿出來給人們看看,讓人們明白政府的理據。如果只以「跟西隧的協議不能改變」為理由,拒絕考慮其他方案,立法會和社會上的反對意見是不會減少的。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