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教育(Homeschooling)的爭議

自家教育在港不流行原因錯綜複雜,其中一個持異議的意見是自家教育的素質相對較低。事實是否如此?

本欄一連幾篇均以校外教育(Extra-schooling)為主題。現今校外教育其中一最流行的模式,無疑是自家教育(Homeschooling)。

如本欄所述的自家教育香港發展緩慢。法理上,教育局是不鼓勵家長在家自行教育6至15歲的小孩,即約小一至中三級學生;但也不是完全禁止。政府資料顯示,2014年全港只有25宗自家教育個案;但報載2019年只餘10宗。民間的數據多些,但有175宗。如把外籍居民剔除,在港進行自家教育的香港居民家庭數字應更低。自家教育在港不流行原因錯綜複雜,其中一個持異議的意見是自家教育的素質相對較低。事實是否如此?

自家教育是低素質教育嗎?

這問題不易回答,一則,教育素質不是一個恆久不變的教育觀念,它會隨着社會的發展而改變。舉例說香港70、80年代,仍有不少工廠,製造業仍是香港其中一主要經濟產業。那時教育素質可以理解為教育能否產出有足夠技術的工人、管理層。英語程度夠嗎?能否閱讀工具操作說明書?能否與外國廠商打交道?可以寫一封簡單的英文商業信函嗎?有否足夠的知識擔任車間組長?管理能力可以升任為廠長嗎?但到了21世紀的今天,若教育的重點只在知識、技能;不能為學生建立正向的意度及價值,則難言高素質。除了社會發展外,亦要照顧個別家庭的需要。如「脫貧」這個觀念,可能對香港大部分學童來說都不是一個及身的問題。香港社會相對富裕,但仍有不少家庭朝不保夕。對彼等家庭的孩子而言,教育的重點除了提升自我願望的實踐(self-actualization)外,更重要的可能是找一份有不錯收入及穩定的工作,若如此考量,於他們而言,知識、技能的攫受,就是素質。所以,本欄常強調,談論教育問題必須要照顧context。

其二,需要特別注意自家教育應用廣泛度的問題。筆者多次強調,就香港的情況,自家教育只是一個選擇,直至執筆這一刻,學校教育在香港應仍是主流。既然不是強逼,只是一種選擇,自然是有能力才為之。這種能力,有具體的、可量度的;有抽象的,主觀的。具體的如財政、時間上的承擔。這點一般選擇自家教育的家庭多不會是問題。讀者如有時間可自行在互聯網搜尋在香港的自家教育網站,相信會有一種非常「中產」的感覺,個別網站語言媒介甚至只有英語。

抽象的能力是指父母對教育的理解、孩童發展的認知、對生命的熱誠乃至對生命開發的感悟等。嚴格來說,這些已超越了常人對「能力」一詞的理解,家長出問題的地方就在這些方面。所以,可從兩方面回答「自家教育是否低素質教育」這問題。從財政、時間方面考慮,在香港能選擇自家教育的,多是中產或以上的家庭,這方面應是綽綽有餘。但若從態度、價值方面評估,就真要看個別父母的修為了。

自家教育與虐兒關係

再談另一個自家教育的爭議。先看一個調查。根據美國哈佛法律學院一批教授最近的研究,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期間,全美大約有5500萬兒童居家學習,他們擔心這批孩童長時間留在家中,會否成為父母虐待的對象?這關注正正突顯了文化的不同。家庭,向來是被認為是安全的處所,這個不少人以為放諸四海皆準的觀察,在美國可能就不是了。不是就不是,切忌妄下價值判斷。若美國人認為家庭並不是孩子最安全的處所,這是他們的文化,外人不得置喙。文化只有不同,文化是沒有優劣的。這點談論教育時尤需注意。

這批法律學院教授認為在居家令下,孩子被逼留在家中,父母情緒亦受困,加上可能或已面對的失業,孩子受虐待的機會大增。調查說以往舉報虐兒個案的多來自學校老師,但停課後,老師見不到學生,自然不知真實情況。於是虐兒熱線的數字在這段時間大跌,華盛頓州更有50%的跌幅,於是教授們提出應關注孩子在家受虐的情況。

由於國情不同,文化亦有異,上述情況在香港似乎不可能大規模的發生。但當我們推行自家教育時,兒童會否成為父母情緒發洩的犧牲品?這點就不不能不考慮了。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