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厚生勞動省2016年公佈的資料顯示,香港男性出生時的預期平均壽命為81.24歲,女性則是87.32歲,高踞全球人均壽命榜首。究其原因,除醫學發達,令很多疾病已非不治之症外,完善的公共醫療服務,亦是香港人長壽的原因之一。
今期的「傾情.聚」,除了檢視長壽的科研成果及分享保持身心康健之道,亦會探討中、西醫在這方面的貢獻,並請來於醫健領域各有成就的校友及老師展開討論。校友包括亞洲抗衰老協會會長、浸大第五屆傑出校友獎得獎人崔紹漢博士中醫師(Eddie)(化學;中醫學),楊明霞中醫師(Jenny)(中醫學),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系主任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翁建霖教授(Ken)(應用生物),以及體育學系副教授暨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雷雄德博士(Lobo)。是次討論由協理副校長(外務)楊志剛先生及校友事務處總監李惠儀博士主持。
人的壽命可超越120歲?
根據古今中外的文獻,人的壽命可超越百歲,甚或有指可達200歲之高齡。從科學角度而言,Eddie和Ken指出,人類藉著分裂自身細胞,持續替補和修復以延續生命,惟此分裂次數有一定極限。染色體的末端叫「端粒」(Telomere),長期以來,西醫學鑽研用藥讓端粒維持一定的長度以延緩衰老;在這方面,中醫學的研究亦有一定的成果。
抗衰老的科研突破──「個人化幹細胞療法」
Ken指出,西醫學除了藥療外,亦研發透過改造細胞基因以達致治病及抗老的效果,相信此方法可於未來20至30年治療大部份疾病。此外,生物科技與基因工程突飛猛進,除可治療頑疾外亦協助抗衰老,甚至可以通過神經重生技術延續生命。Eddie補充,基因圖譜大致決定個人的命途,然而生活方式、食物、醫學科技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對人的壽命有一定影響。
總體來說,現時人類的壽命比以往長,但人口老化趨勢所?生的醫療問題十分多。浸大「2018-2028策略發展計劃」其一重點研究領域為「健康與藥物研發」。Ken說他的研究團隊正研發「個人化幹細胞療法」,希望為治療神經退化疾病如柏金遜症或腦退化症帶來突破。此技術以帶抗體的磁性納米粒子提取動物的神經幹細胞,經培養成所需的神經球細胞後,再注射入同一動物的神經細胞,度身訂造一個合適患者的治療方案。新方法比傳統胚胎幹細胞的方法較少道德爭議、維持基因穩定性,以及降低患者免疫排斥反應的風險。是項研究於2016年在瑞士舉行的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獲頒醫學組金獎及高科學技術發明獎。
養生妙術,長青訣竅
眾人皆認同中醫的傳統智慧在治療、養生及抗衰老具有一定成效。Eddie指《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正是延年益壽的最佳指引。
Jenny認為人類應奉行簡潔生活,起居有序,動靜得宜,自然可以延年益壽;但要留意,過量運動有傷元氣,故建議大家做切合自身的運動,如瑜珈、太極、舞蹈等。此外,保持身心舒暢亦同等重要,故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欣賞音樂或研習樂器均有助養生。她提醒病人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管理個人情緒,亦有助強身健體。
從運動科學來看,Lobo建議每週緩步跑3至5次,合共跑25至30公里,或進行運動量相等的心肺功能運動。他續指,研究證明充足的睡眠對運動員的表現有正面的幫助。他建議每天最少要有7至8小時睡眠,而長者更需要適量的肌肉運動,對抗衰老。Eddie指出,研究證明充足及優質睡眠有助增長荷爾蒙,從而刺激細胞自我修復,以抗衰老,故他建議可考慮午睡片刻或閉目養神。
Ken認同他們的說法,認為平衡工作與生活尤為重要,應寓工作於娛樂。他舉例指,很多人認為科研工作苦悶,但他卻視研究為嗜好,故能甘之如飴。Lobo則表示,自己經常與學生茶敘,交換學科心得。
在飲食方面,Jenny建議晚飯不要吃得太飽。佛陀亦倡「過午而不食」,旨在倡「食而應知足知量」,是個人減少慾求的一種修行;故有說法「晚、早餐最理想要相距16小時」。而古代流傳至今的「辟穀」之道,用意是將自身過多的陰性物質燃燒來提供能量,以達到「氣滿不思食」的境界,從而提升身體的「自穩」功能和適應能力。
中西醫學融合造福社會
Eddie指出中、西醫學建基於不同理論基礎,他們的文化思維以至研究方法亦各異。西醫學以科學實證診治,對症下藥,以消除疾病為主,但難免會有副作用;中醫學以東方哲學為主,倚重傳統智慧及祖傳秘方治病,著重固本培元。再者,西醫學的名稱及治療方法清晰統一,容易理解,予人信心;中醫以師承為主,術語雖同演繹各異,診治亦因個人體質而有所不同,故在推廣上較困難。
近年各界鼓勵結合中西醫療法,取長補短。要推動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強中醫現代化及國際化,方法之一是建立中西醫的共通語言,在中醫辨證治病的方法上加入科學根據。舉例說,中醫學的五臟如心、肝、脾、肺、腎與西醫學的不同;在中醫普及化及中西醫融合這兩方面,中醫應循標準化及驗證化入手。浸大中醫藥學院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亦攜手與國內及海外學府在這領域上共同研究。
Jenny指出,現代中醫師診症時已有引用西醫的儀器及化驗報告;西醫以外科切除及用藥為主,而中醫則依照「金、木、水、火、土」五行與五臟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診治,調理五臟以維持身體平衡,與西醫學加强自身免疫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Lobo說中西醫療法,只要奏效,教練及運動員都樂於接受,以改善運動功能。Ken指出,隨著大數據的普及,中西醫開始把它應用於診症及科研上;大數據技術輔以雲端儲存及人工智能,將是中西醫學發展必循之路。
總體而言,中西醫應在理論層面和技術上作有系統的融合,共同構建新的醫療體系,為市民謀福祉,對益壽養生起正面的作用。
健康養生小貼士:
・早睡早起;充足睡眠(不少於7至8小時);午睡或閉目養神片刻
・均衡飲食;忌太飽;戒宵夜
・適切運動;保持良好嗜好;長者可做肌肉訓練運動
・保持心境開朗,管控情緒;為工作及生活注入趣味
原文刊於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出版的《浸大人》(2018年第一期),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