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當時的教育統籌局推出終身學習,到2001年發出了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政策文件,提出大前提是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香港的學校在只有概念的情況下各自摸索當行的路向。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學校發展及評估組於2006年引入元認知(metacognition)作為學會學習的基本學習策略。部分較進取的學校在中文大學的支援下開始元認知教學策略培訓,並發展校本的學生培訓政策。2012年自主學習在教育局的推動下進行了一系列的經驗分享會,自主學習便成為很多學校發展的關注項目。
自主學習的概念
元認知是學習者在學習時對認知過程所作的有意識的控制,包括學習前的策略性計劃、學習時的自我監控,以及對學習效果的自我評估。(2008 彭新強、李傑江《元認知:學會學習的核心》)特別關注學習者對自己認知歷程的知識和覺察,元認知可以說是「對認知的監控」(cognitive monitoring)、「知識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knowledge)、「認知的認知」(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和「思考的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Brown, 1978; Flavell, 1979)。
上世紀80年代,McCombs認為自主學習大致包含三個階段:一是目標設計;二是選擇計劃和策略;三是行為執行和評價階段。90年代,Winne和Butler認為一個完整的自主學習過程應該包括四個階段:一是任務界定階段;二是目標設計和計劃階段;三是策略執行階段;四是元認知調節階段。其後有不同的學者提出不同的學習模型,但多大致相若,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有關的模型。
香港學校推行自主學習多在提升學童的自律及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開始。有學校建構了「自律、自主、自發」學習課程,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積極負責的學習態度,讓學生養成寫齊手冊、做齊功課、帶齊課本用品、留意自己的學習;到中年級則教導學童掌握有效學習技巧,培養學童對學習的反思,讓學童通過反思日誌在學習上作自我監控;高年級則着重學童對時間的管理、對學習優次的選擇、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及按計劃進行學習。
人生目標與學習
從不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報告可見,香港學童的成績多年來都名列前茅,但從事教育工作的都知道,香港學童的主動性、學習動機及自信一般都較低。學童多是在家長及考試壓力下被逼學習,要推行自主學習,必須從學童的人生觀開始。不同的研究顯示,超過40%的中學生對將來人生及事業欠缺目標,從而沒有奮鬥及努力的目標,對學習也就失去方向。「小學教育的價值,就在於打定小學生一輩子有真實明確的人生觀的根基。」(葉紹鈞)香港的青少年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多感到比不上人家,對學習也就失去信心,加上家庭及學校沒關注為學童設立人生目標(或者說家長及教師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學童沒有訂定人生目標,人生也就沒有了方向,也不會為目標而制定推行計劃,只會渾渾噩噩地完成小、中、大學的課程。
要確保香港的未來,先要讓青少年人建立個人的人生目標,教導他們擬訂學習計劃及逐一實現,目標及計劃要按個人能力安排,要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按着優次漸次完成,不斷地增強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還要在執行及實現計劃時隨時因應現況作出修正。文學、教育學家葉紹鈞曾說:「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養成習慣,換個說法,就是教育。」人生有時會因時間引致怠惰,若能養成做事的習慣,讓行動變成理所當然、按固定時段完成固定的事,我們便能掌握學習的能力。
葉紹鈞曾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正是自主學習的精髓,各位教師要細味。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