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的疑惑

脫鈎最大的好處,可能是將大量球員和教練的名額,回歸本土球員。

今年亞洲英超四角賽,兩天約8萬人的「墟冚」場面,見證球迷對英超的酷愛,或能與酷熱天氣看齊。

不說不知,英超一眾球會、英超公司、足總和球迷,都正為年前的一個政治豪賭而各自盤算,有為此而發愁,也有掩嘴偷笑。

大氣候的風雲變色

2016年6月23日,約52%的英國選民,按制開啓了「脫鈎(歐)」之旅。至今除了為英國政治帶來小震盪(保守黨黨魁換人,但勉強保住執政黨身份),以及外滙受重創之外,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似乎參差,通漲雖上升,但利率仍然低位徘徊,量寬仍在執行; 雖然GDP增長在2017上半年大幅放慢,但作為領先指標的股市指數,就顯著上升。總的來說,脫鈎暫時不算大災難。

脫鈎後各顯神通

焦點放到英超,脫鈎是好是壞,那就得看你的位置。

如果你是球會管理層的話,可能你會看到烏雲密布、山雨欲來,尤其會為成本上漲而心驚肉跳。今日英超,大部分球會,收入主要是來自電視轉播費──其佔大球會收入約三分之一,或佔中小球會一半左右,而這收入當然是以英鎊結算,鎊滙升跌,對收入無甚影響;由於滙水低,多了遊客買票入場、或部分以外幣結算的贊助收入,可能還有滙兌收益的意外驚喜。

令球會頭皮發癢的,是營運成本中的重中之重,即教練和球員,大部分均為「舶來品」:英超20隊中,土產教練不到一半,前6位都是「老外」;而去年在英超上陣的647名球員中,少於一半是本土球員,外來掘金客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歐盟。這些明星級教練和球員的工資,很可能都是以外幣結算,而就算當期是用鎊計算,日後要留人的話,還是要追回差額的。此外,如有銀行負債而單位為外幣的話(如曼市雙雄等),利息支出,又會百上加斤。

球會經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是球會作為資產的價值。這方面倒有兩個相沖的因素。鎊滙跌,資產價格換成外幣後馬上打折──問問曼聯的格拉沙(Glazer)家族、利物浦的約翰亨利(John Henry)或阿仙奴的科隆基(Stan Kroenke)家族,便知道什麽是「切膚之痛」。不過,對尚未出手的獵人,又是個機遇,新近中資商人獵得修咸頓便是一例,資產打折後依然是有價有市。

時來運到的奇想

英超公司一直想方設法把版權賣到全世界,因此,國際電視收入愈見吃重,由1992年佔總收入的只一成多,至2013-16季度已達至一半 ,估計現季度國際收入已是大頭。鎊滙的下跌,即外幣折算收入爆升,公司本應有如天降橫財,可惜它像國泰航空,搞外滙對沖,16年7月的年報就反高潮式地報了個2.5億鎊的虧損,當中大頭是外兌對沖減值,不過,這只是說公司該年賺不了外滙的紅利,無傷大雅,且看17年又如何。

對英國足總而言,門券和轉播分紅的增加只是贈品,毋足掛齒。脫鈎最大的好處,可能是將大量球員和教練的名額,回歸本土球員。足總多年來對英超商業化的放任(有說無能),令國家隊無兵可選,被譏為「一流聯賽、二流國家隊」。這下子因外力衝擊,外傭兵勢將縮水,足總得以莞爾而笑。

普通球迷又如何呢? 以英國本土球迷計,理論上轉播費應該不變,不過,由於電視台可以用「脫鈎令營運成本上升」而加價,而上半年的物價上升,已預示去酒吧看球賽吃花生,可能已靜靜地起革命了。

對香港的觀眾嘛,情況就有點「玄」。雖然至2019年止的轉播費已定,不過,近日有關之電視台新聞不絕,天價能否執行到底,或有暗湧。妄想一下,要是因轉手而又以新滙價簽下轉播權,說不定大家還可以享受一下難得的脫鈎盛宴。

本文原載《足球周刊》,經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