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香港傳奇的未來

香港如何才能處理目前的問題?《道德經》當中哪些字句可以帶來啟示?

承接前文:〈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香港傳奇的未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上經《道經》第一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第37章(上經《道經》最後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德經》第38章(下經《道經》第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第81章(下經《道經》最後一章)

在上文,筆者提到黃家駒可被視為香港的其中一個圖標,亦可視為香港其中一個時代的印記。值得留意的是,儘管黃家駒逝世至今已有近30年,但他受重視、受尊重的程度,似乎不但沒有減退,更可能是比從前更高,在流行音樂界而言,這應是一異數。箇中的玄機,有沒有可能會是在於黃家駒的真誠和付出,觸動了在人類腦海內最深層的集體無意識,從而激發所謂「無形之手」的力量?

《道德經》的四段文字和最後四句

我們的先哲老子早在約2500多年前已指出,在宇宙穹倉之中存在着一股無以知悉、無以名之的力量,並稱之為「道」,而這個概念似乎與史密斯所指的「無形之手」隱約有些類同,甚至可被理解為一部有關怎樣才可借助得到有關力量的著作。

老子的《道德經》共有81章,上經《道經》有37章,下經《德經》有44章。若上經是主要有關闡釋何為道的話,那麼下經就是主要有關人可怎樣在宇宙人世間自處,而整部《道德經》的輪廓,或可由本文開首提到的四段文字勾劃出來,它們分別來自《道經》和《德經》的開首和結尾一章;而其結論,可能就是《德經》最後一章的最後四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什麼是「為而不爭」?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道德經》可能是承傳了《易經》的傳統,將宇宙萬物視為由兩股力量的循環互動構成的結果。儘管這兩股力量的性質相反,卻不是完全水火不容,反而可能更像那相傳由伏犧氏所畫的八卦那樣,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正如本文開首中提到,《道德經》在第一章已指出,「無名」和「有名」兩股力量,是「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而它們之間的互動是相當微妙和玄妙,正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很多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是強調無為。這沒有錯,但「無為」卻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道德經》在開首第一章已提到「常有欲,以觀其徼」,而在上經最後一章,更是直接了當地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顯示着無為不是一簡單直接的概念。筆者的理解是,老子不是主張什麼都不為,不過要作為時須了解箇中的複雜性,亦要明白到真正主宰世間宇宙的,是一股遠超我們所能理解的力量,我們只能與之配合,因勢利導。

因此,看似無為其實也可以是一種「為」,甚或比一般的「為」更有效和激發更大力量,這可能也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所指的意思。換句話說,老子真實的意思是如筆者在前文提到那樣,做可做,但非常做;為可為,但非常為。不過,怎樣才算「非一般的做」和「非一般的為」,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正如筆者早前指出,《道德經》是可以理解為一部以文字表達一些理應是超越文字所能表達的東西的著作,因此我們只能靠自己的修為和閱歷去作不同程度的感悟。筆者的猜想是,理解的竅門可能就是在於《道德經》最後一章的最後四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值得留意的是,《易經》的64卦的最後一卦「未濟」,《道德經》的最後四個字是「為而不爭」,也許這幾個字都很值得我們再三細味。根據筆者對《道德經》的理解,在怎樣處理香港目前的問題上,「為而不爭」這四字真言可在以下三方面指引我們:

首先是要強調「真」──香港要有決心做一個真真正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大都會,只要香港真是朝這方向努力,並會不斷改善和完善,無論人家是否認同、怎樣評價,未必需要太着意和介懷。第二是以謙遜的態度應付萬變。城市的發展,本質上就從來都不是一場零和遊戲,一時的排名只宜看成是其中的一個指標。人家做得好,其實是可以視為有地方可供參考學習,同樣也不需要太着意和介懷。最後第三點,就是前文所提到,我們得需要信仰市場。我們是可以謀事,但也要明白世事的發展是自有其邏輯,我們可以盡量與其配合,但就不能勉強,更不要有居功的企圖。在下回,筆者會再詳細談以上三點。

「香港傳奇的未來」系列 13

聯繫作者:[email protected]

古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