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被一位經常缺課的學生質問:「我為什麼一定要上學?每次返學都被人針對!上學有什麼意義?請給我一個為什麼要上學的理由好嗎?」這位同學對筆者作為該校新任校長的質詢,結果讓我重新檢視該校當時已推行有年的訓輔制度和懲處辦法,把原有訓導組所主張以補救性與報復性的嚴懲制度,修改為具教育性的嚴而有愛或寬嚴有道的訓輔取向,而最終令筆者於2009年特別設計了一個有助解決學生經常逃學、缺課及欠缺上學動力問題的「彩虹教室」校本輔導計劃,有關理念便是由此而產生。
曾幾何時,筆者是一個小學老師,任教的每一班學生都多達45至47人。當時的社會,一般家長都很信任學校,與學校關係密切,並且樂意將一家(有的更高達6-8位)的小朋友都送到同一間學校就讀,師生關係和諧。當年,學生很愛學校,每天上學是他們的大事,放學後大都不願離校,寧願借故說幫老師做這做那,目的只有一個:「我們喜歡學校,學校是我們的家!」
只要學生喜愛學校、感到被愛與關懷,什麼事情都可解決
猶記得,在1985至1995年的10年期間,筆者曾在兩所不同的小學擔任校長,遭遇亦與學校的特性而不同,其中發現學生的家庭背景、父母與孩子、學校與家庭和校長、老師與學生的關係等,都可能是與學生是否缺席有很大關係。
第一間學校學生缺課情況並不嚴重,服務4年間只有一位學生因家庭突變,父親因意外離世,孩子接受不到事實而不願上課,其後經過家訪和與孩子促膝詳談後,孩子終於打破了心理關口,為了完成父親遺志,最後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承諾更加努力學習,天天準時回校上課!
第二間學校整體的學生缺勤情況並不嚴重,每天只偶爾有一兩個學生缺席而已!其中有一位兒童之家的男孩子,因父親久沒探訪,他很掛念爸爸,於是在某天上課期間大鬧情緒,在老師不留意下離開了課室,其後遍尋不獲,擾攘了一整天,最後無意間發現在操場的坑渠蓋下,似有物件移動,認真探查之下,才發現原來就是該生整天躲藏之地!當然事後和他的院舍家長溝通後知道事由,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讓該生與父親聯絡,了解父親現況後,才令該生暫時放下憂慮,安心上課。
另有一對姊妹,父母在她們小時已離異,父女關係不錯,但可惜學生從小缺乏母愛。小姊妹羽毛球天分不錯,是校隊的成員。唯某天,妹妹不肯回校,整天卧牀休息,父親代替請假,姊姊也勸不了,其後學校為了要幫助妹妹復課,結果透過家訪、與孩子深情對話,利用她對喜愛羽毛球的興趣,鼓勵她將父母給予她的天賦盡情發揮,得到她的協議後,最後孩子願意回校復課。
那些年,一般學校都沒有不肯上學、缺課或輟學的學生個案情況出現!就算偶有某些學生家庭突然發生變故,學生基於某些原因,例如家庭經濟出現問題、成人無暇照顧、學生心情受損等,短期不能回校上課之外,但是在學校、辦學團體或政府,甚或得到某些有心人士的協助底下,學生感到被愛和關懷,家長感到有支援,學生缺課或輟學問題很快便解決了!
今天缺課問題嚴重,部分個案無法追蹤
但時到今天,據教育局2017年的統計,由2011-2012至2015-2016五個學年期間,每年大約有1,600至1,700名屬缺課7日或以上的小學及初中學生,而且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上述數字還不包括身在高中的缺課生和已經在中途輟學,甚或無法追蹤的個案呢!
據筆者的親身經歷,筆者於2007年在紅磡某間中學服務時,當年的學生出席率差不多是全港最低的其中一間學校,平均每個月的全校出席率低於90%,某些班級更低至約75%!長期缺課的學生人數也不少,有許多更是社工跟進個案!學生不上學,他們究竟去了哪裏呢?經過深入調查,有些學生沉迷打機上網,經常流連遊戲機中心,曠課不肯回校;有些學生經濟不佳或家中沒有太多零用錢,結果由做兼職工作變成全職,但仍沒打算退學;亦有個別學生因家庭無人看管,父母無力管教,因此學生長期留在家中,做隱蔽青年!另一個特別的發現是曾經輟學的學生最容易重蹈覆轍,當他們覺得學習的吸引力不及外界的引誘,他們便會由初期的間斷性缺課變成長期缺課,然後便再次決定輟學了!
不過,低處未見低!筆者於2012年轉到港島一間高中學校時,學生的考勤表現,每月平均出席率竟然低至約70%,而個別年級或班級的每月平均出席率更低至約50%!大部分高中生不願意上學,總離不開下面幾個原因:
- 他們覺得缺席沒有問題,不覺羞恥,因為家長也管不了;
- 他們受朋輩影響至深,大部分的學習動機不強,一窩蜂逃學更有挑戰性;
- 有若干同學晚上有兼職或愛「夜蒲」,甚或玩網上遊戲至深夜,睡醒已是明天的中午,於是索性曠課;
- 許多高中生已選擇離家獨立,甚或因父母離異而需自力更生,且大部分是16歲或以上的學生,不回校上課也沒有法例監管;
- 因屬高中年級,學生十分重視自己的自尊感,不容易接受勸告;
- 認為自己已是成年,不想受到約束,甚至挑戰權威。
學校沒有學生上課還是學校嗎?
最嚴重的一年,連續幾天有某一個班級都是「零」出席紀錄!情況簡直令人震驚!一間沒有學生上課的學校還可以算是學校嗎?
所以當年筆者與同工們立即設計了一個參考大學上課模式的「單元學分制」計劃,去代替劃一、刻板、欠靈活和枯燥的傳統上課時間表上課,將高一至高三的3年課程重新以個別獨立單元組合讓學生分期、分階段修讀,最大好處是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需要、程度和能力,去選擇學那些單元、學些什麼、怎樣學、何時學和如何學得好等因素,設計自己三年高中的學習進度。修畢單元便有學分,對學生鼓勵性高;另因新課程內容比舊有課程聚焦,新評估制度(包括進程性和總結性評估)亦比舊有的一次過考試制度更容易讓學生掌握,學習較有保障。
此外,學生可於一年中選擇多修或少修某些單元,甚至可自由離開校園。例如學生所選讀的單元是安排在某一個學習時段,該等同學可享有一天至多天上午或下午某個時段不用上課!試驗了一年,學生似乎都適應了「單元學分制」的上課模式,並享受到一個類似大學的上課制度為他們帶來的方便,可真正享受自由、自主、自律地學習的好處,所以學生考勤是否足夠,或他們是否上學與不上學,已不再成為該校需要處理的問題了!
小結
綜合以上幾間不同學校的經驗,筆者認為學生不肯上學,總離不開以下原因:
- 個人因素:例如學生對上學不感興趣、認為上學沒有意義、個人性格障礙、對課程和學習適應問題、青少年成長的需要關係、個人對前景的憂慮問題等;
- 家庭因素:例如父母的教育背景、管教孩子的方法、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父母婚姻關係改變、單親與雙職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等;
- 學校因素:例如校舍設備和環境設置、學校活動的吸引力、學校氣氛、校長與教師領導、學校與課程政策、訓輔的理念取向和推行果效、校本與科本課程設計、課室管理和教師教學的技法、升留班制度和師生關係等;
- 環境及其他因素:例如小學升中、初中轉高中或學生轉換學習環境的適應問題、居住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所住區域的社會複雜性和不良朋輩影響等。
筆者參閱了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於2007年發表的《香港學童輟學情況及其介入》調查研究報告發現,加入了個人的親身體驗,做了下列的一個比較表:
就算成人為孩子做了許多補救性的措施去幫助學童復學,其實作用都很有限。為什麼今天的家長還不醒覺,在學童未有缺課跡象時,何不趁學生還小的時候,特別是在0-6歲、甚至6-12歲,即學前教育到基礎教育的前期,好好關心和教育學童?及早辨識學童的學習需要並及早介入?多用愛與關懷及體諒和學童相處,適時提供輔導與支援,甚至透過家校合作平台去解決學童不願上學的危機?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