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智慧

英國諺語:“Another year older, another year wiser”,與中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觀念如出一轍。這種敬老的雷同,究竟這是中西文化一種禮貌的看法,還是另有因由?

由「寶」變「草」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耳熟能詳的諺語顯示了中國人對老人家的尊重,家中的老人就像瑰寶一樣珍貴。這裏的「瑰寶」自然不是指實體稀有的寶物、寶石;而是一種比喻的用法,意謂老人家的生活體驗、人生經驗、處事態度等對一個家庭、家族,以至整條村落的發展舉足輕重。這種看法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中特別看重。農業社會的生產力倚賴人力、動物力,而農耕技術的轉移、雙關知識的傳播,以口耳相傳為主;正常來說,這些經驗、知識只可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增加。可以說,一個家族的向前發展,往往取決於家族中老人的英明決定,老人有了話語權,地位自然備受推崇。

工業革命出現後,重視老人的觀念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家有一老」已不再是「如有一寶」了,老人經年累月所得的經驗,已為各種科學的發明所取締。所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的經驗,準確度那及得上現代各種天文儀器的預測?

現代社會老人不如過往般被尊重也有現實的因素。全球人口正步入老齡化階段,據聯合國人口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佔全球人口13%,約9.62億,2030年將達14億,2050年更達21億!屆時全球除非洲以外,所有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將接近,甚至超出全球人口三分之一!香港社會同樣受着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預期,到2050年,本港將在全球佔最大長者百分比的城市中排第五位,即香港將有40%的人口是65歲或以上的老人!人口老齡化影響社會勞動力、房屋、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當60歲以上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年輕群體時,青壯年人口的負擔將更沉重。老人家一方面喪失了由年齡累積經驗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又似是如非的被認為是社會的負擔,於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觀念,竟漸漸的變成了「家有一老,如有一草」!草者,即隨時可棄掉,不足惋惜!這種觀念的轉變,對老人家來說當然是一種侮辱,亦不明白「寶」的真諦。其中一原因應是把「知識」與「智慧」有意無意間劃上了等號。

知識不同智慧

知識與智慧,無論是詞語及意思本來就不相同。何謂知識?經典的詮釋是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定義:知識是合理的真信念(Knowledge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s)。但何謂合理、真?信念又指什麼?這些概念異常複雜,哲學家爭辯了2,000年,仍是各有說法。簡單點,我們看看社會大眾怎樣對知識作出解釋吧。有把知識理解為「學問、所知道的事理」──《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亦有認為知識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現代漢語詞典》。總之,在日常生活應用中,知識往往與對外界認識的經驗直接扯上關係,如此,當科學日益發達,科技應用產品,如手機日益普及,老人家從年齡累積的經驗自然比不上。但這只是指認識外間事物的理而言,至於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體會、處事的態度、解決人際關係帶來的衝突等則屬於「智慧」的範疇。

敬老不只是禮貌!

何謂智慧?西漢思想家揚雄說得好:「智,燭也。」──《法言‧修身》。燭光可以照亮黑暗,引領光明。本此,智慧可引伸為人生的一盞明燈。智慧英語一般譯作wisdom,本於字根wise,英諺把wise跟年齡掛上關係:“Another year older, another year wiser”,與中文「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觀念如出一轍。這種敬老的雷同,究竟這是中西文化一種禮貌的看法,還是另有因由?

美國密支根大學心理學系Grossmann教授連同其他學者對老人的智慧作了一些研究。Grossmann等人首先把智慧定義為解決社會衝突的一種能力(Social Conflict Resolution),再設計了不同的衝突場景,如種族矛盾、移民衝突、資源運用等帶來的緊張關係等,讓不同的年齡層作出回應。結果發現,老年人(60歲以上)在解決社會衝突的能力,均顯著高於年輕人(25至40歲)和中年人(41歲至59歲)。不僅如此,把相關干擾變項,例如收入、性別等剔除後,年齡和智慧仍然有正相關的關係,即年齡愈高,解決社會衝突的能力也愈高。這結論與傳統老人負面的研究大相逕庭。誠然,Grossmann等人的研究尚在發展中,而把定義只囿於解決社會衝突的能力亦有欠完備;惟在全球老齡化的現象下,把相關命題從正面的作出研究,始終是一突破,亦是一條應繼續走的道路。而「老人的智慧」更是生命教育中一個嶄新的命題。兩者的關係如何,下文續談。

註:關於Grossmann等人對老人智慧的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 Grossmann Igor, et al. (2010).  Reasoning about social conflicts improves into old a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pril 2010.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