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華:香港如何推進文創產業發展、與灣區城市群合作?

香港與大灣區同根同源、同聲同氣,文化的交流從未間斷,以不同方式緊密聯繫,人文的互通將是大灣區各市的共同任務。如能加強合作,便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及影響力,成為東亞文化藝術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2021年初國家推出《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作為文化藝術產業的主要持份者,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政策的政策和舉辦不同活動,發揮香港東西文化薈萃的優勢,積極「引進來,帶出去」,才能把香港發展成為國家和世界各地文化藝術組織合作的中心。

為推動藝術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帶動經濟的新引擎,將香港塑造成為「文化之都」,李家超也在政綱中提出,在政府架構層面加強對文體旅遊的總體統籌,制定文化創意政策政策,綜合發展藝術文化事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創造軟實力和「香港品牌」,以加快發展成為中外文化產業政策。但什麼是香港文化的特色所在呢?

香港的優勢何在?

筆者認為,香港文化特色在於中西薈萃、新舊並容,香港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復受西方風滋潤。香港的文化藝術大有可為,甚至可以豐富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部分內容。

香港現時是中國外循環的出口之一,有條件把大灣區的的文化和創作,轉化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作品,以各種載體輸往世界各地。而香港的人才本身已具備國際視野,與世界各地有廣泛聯繫,有與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及文化機構交往的豐富經驗。另外,香港具備藝術創作的廣闊空間和環境,多元文化的氛圍,以及便捷的出入境政策,是世界創意中心的其中一員,可以吸引世界各國的文化產業人士及團體來港演出及發展。

西九董事會主席唐英年接受傳媒專訪便稱,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正代表着西九須肩重位,責任也來得及合時,可迎合香港未來發展,有信心文化產業可創香港新發展階段。(見《晴報》,2022年7月1日)

推動文創產業四大途徑

香港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可以靠四大途徑:

  • 從小學開始,將文化創意列入課程,自小為下一代播下對文化藝術愛好的根苗。
  • 成立文化基金,對致力於文化創意的團體(尤其是青年團體)提供必要的資助。
  • 成立文化創意委員會,邀請業內翹楚參加,集思廣益,協助制定長遠文化創意政策及發展方向,並訂出有力措施。
  • 贊助內地的文化藝術團體(如粵曲表演者)來港交流及表演,促進彼此的合作,共同進步。

文化傳承的過程要與時並進,文化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香港中樂團多年前已將太極表現融入中樂當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聯同太極大師刑啓林共同構思音樂會,與伍卓賢、伍宇烈及馮雲黛等跨界別的藝術家為觀眾呈獻耳目一新的中樂演出,更在表演當中加童聲合唱舞台效果、燈光、音響效果、燈、音響設計,甚至現代及太極舞步的元素(見《頭條日報》,2022年6月1日),是例子之一。

香港與灣區的文創產業合作

文化創意產業是大灣區城市群中正在興起的現代產業,包括視覺藝術、設計、表演藝術、古董、出版、出版、流行音樂、電影錄影及動漫等範疇,是範圍極其廣闊、消耗資源極少的高智能產業。在大灣區城市群中,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早,且在2009年已被政府列入六大優勢產業之一,2005至2015年10年間,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名義GDP平均增長率達5.4%,就業增幅年均2.2%,高於同期香港整體就業1.2%的年均增長率。(見封小雲,《大灣區產業合作》)

大灣區雙創基地8月27日在廣州天河七客創悅灣正式揭幕,以「科技十創意+ 產業」為大灣區文化產業賦能,由數棟閒置的舊車間廠房、辦公樓等建築組成,與周邊社區社區連為一體。在天河員村有「『員』宇宙」活動,會場裝置均有元宇宙元素,都是來自大灣區青年的創意。(見《大公報》,8月27日)。

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功能界別總召集人周振基表示,從事香港文化藝術的各種文化藝術的各種專才,需要抓緊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在通關之後,多去大灣區演出。(見《大公報》,2022年10月10日)

總結及展望

香港與大灣區同根同源、同聲同氣,文化的交流從未間斷,以不同方式緊密聯繫,人文的互通將是大灣區各市的共同任務。如能加強合作,便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及影響力,成為東亞文化藝術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可以期待,文化創意產業可以進一步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作者簡介:

羅文華,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士、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前任南洋商業銀行副總經理兼董事、中銀香港財務管理部總經理。現任順興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