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教與身教
本欄數月前提及一份《教師地位建議報告書》(下稱報告書)歷史文獻,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及國際勞工組織(ILO)在1966年共同發表。(見本欄2018年5月31日)該文因篇幅關係,只約略談了教師薪酬。今文續談其他部份。
報告書第三章中提及一些指導原則,其中有一條道出了為人師者應有之義:
我們必需承認,教育的進步,有大部分是要依賴教師的資格與能力,無論是言教或身教皆然。(報告書第三章,第4段)
報告書雖是半世紀前的作品,唯對教育進步的看法與今天比較仍有時代意義。教育的對像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若教師希望學生成績有進步、行為良好,除言教外,必須也有身教。言教、身教是高度濃縮的詞語,實際意義需進一步闡釋。報告書英語的版本反而來得更具體: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advance in education depends largely on the qualifications and abi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in general and on the human, pedagogical and technical qualities of the individual teachers.
英語版本清楚指出能令教育進步的教師個人能力包括:人文、教學及技術性三種。教學及技術性能力可概括為言教。教師教學能力的強弱、教學工具以至其他雙關技術,如資訊科技運用嫻熟與否會直接影響教學果效,特別是學術成績方面;至於對學生的品格培育、價值的提升則與教師的人文素質關係非常密切。人文素質的重點是人,這不是一個有與無的關係,是多與少的關係。高人文素質的老師會尊重學生、關心學生、重視學生心理、精神上的成長。人文素質的表現不是說說而已,必須是付諸行動,所以人文素質是需透過身教而呈現。
教師進修
指導原則只是理論,能否落實雖賦與適當的方法才變得有意義。於是報告書提出了「教師進修」這個建議。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發展迅速,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工具等的技巧均需與時並進。報告書內不少建議於今天來說仍不覺陌生。好像在職進修,複習課程等,現時也是香港教師進修的重點項目。報告內也有一些建議甚具啟發性,值得教育界仔細思考。
報告書建議:「學校當局應盡力,保證學校能在教育科目與教育方法二者上,應有有關研究的發現。」(第六章,第35段),這是把研究校本化的建議。香港教師教學工作從來重教不重研,教學研究只留給大學學者。這種習慣安排有利有弊。好處是教師可專注教學、學者可專注研究,互不干擾。缺點卻是學者不大明白學校的實際操作,致研究常感「離地」。教學研究校本化,成果可直接回饋學校,改善教學素質。他山之石可以攻之,內地學校一般設有教研室,只作研究,不作實際教學,此種模式,具參考價值。
報告書續建議:「為了讓教師增長受教機會,學校當局應鼓勵,甚至盡力幫助教師團體或個人出國或在國內從事旅遊。」(第六章,第36段)這建議,於港情而言,似不可思議,但這背後精神卻值得深思。在全球化下,國與國之距離好像變得愈來愈近,學生出國之機會愈來愈多;試想教師的經驗只停留在個別地區,當要向學生灌輸國際視野時,自感拮据。所以鼓勵教師旅遊是一正確方向,具體操作,可以在優質教育基金欄目,另設簡易申請特定項目,或鼓勵坊間團體資助申請。
在教師進修建議下,報告書亦倡議「應考慮藉助國際間或區域間財政上與技術上的合作,以發展與補充教師之儲備之進修方法。」(第六章,第37段)這是跨區、跨地域的教師培訓合作計劃建議。香港學校之間的合作項目一向不多見,跨區域的更少。這由於一方面會為教師帶來額外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教師的工作多着重個人層面,小至同校不同科組的合作已見矛盾,大規模學校之間、甚至區域之間的合作自然卻步。唯教師必須深切認識到透過不同學校的砌磋、砥礪,不只學生、教師本身亦因此而有所裨益。但願教育當局即將為學校開設的行政主任新職位,讓教師更願意跨出舒適區,接受挑戰,與學生一同進步。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