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甦,靠 QE 還是創新?

──談美英走出低谷之因由

從醞釀 QE 至今,歐元兌美元幾乎下跌了兩成。饒有意思的是,歐元區的股市急劇上揚……西方之在現代獨步全球,其根本原因之一乃在西方的三個符號系統,即以羅馬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符號系統;數學符號系統和五線譜音樂符號系統。
近期全球最引人矚目的財經事件,莫過於各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收放,及由此引起的,波瀾壯闊的國際間資金流動,致使各主要國家間貨幣匯率此消彼長的激烈變化,從而導致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
 

歐日量寬 股市上揚

 
歐元區推出 QE,通過買債放水,刺激疲弱的經濟。這一措施使歐元應聲急跌。從醞釀 QE 至今,兌美元幾乎下跌了兩成。饒有意思的是,歐元區的股市急劇上揚,歐元區首要經濟體德國 DAX 指數在同一時間也上升了兩成左右,補償了匯價的下跌。以歐元區相反,美國因為經濟己持續復甦,就業強勁增長,促使美聯儲在去年停止買債後,收緊貨幣政策進入準備加息的階段。市場的這種加息預期使美元匯率拾級而上,美匯指數曾沖破100大關,是多年未見的高位;美股更因這種預期而大幅波動,連續多天不是下跌幾百點就是上升幾百點。在這段時間匯率的變動成了股市波動的融媒。
 
畢竟貨幣政策行動不會天天出現,反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每天隨經濟數據的發表而變化。在相當程度上,弱匯價帶來強股市,尤其歐日最明顯。當然日元急跌是前兩三年的事,比起歐元,日元近來變動不大,因之日股近來升幅也沒有德國的氣勢。反而歐日匯率略為反彈,意味美元有所回吐而使美股上升,通常會對歐日股市帶來支持,這大抵說明了,歐日股市最近表現較美股為佳(按當地貨幣計)的原因 。
 
這種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截然相反的現象,既不常見,也對有關國家帶來極大困擾。美國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加息,美元無疑會變得更強,這將是美國經濟無法承受的重壓,同時也會對新興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只有盡量拖延加息的時間,緩解市場加息的預期。上周三美聯儲議息會議公告雖如市場所料,刪除「耐心」字眼,但耶倫會後的記者會釋放的是為加息預期降溫的信息,道指也從當日低位反彈400點。
 

美國的量寬經驗

 
在環球主要經濟體中,這樣貨幣政策收放迥異的情況會維持多久,或者說將如何演變呢?這要從金融海嘯後普遍實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但成效不一的結果進行分析。美國在金融海嘯後,馬上實行零利率政策,並推出大規模救助措施,挽狂瀾於既倒,然後推出三輪 QE 大舉買債。在渡過幾年艱難的歲月之後,美國經濟否極泰來,2013年開始走上了持續的復甦之路。美國的成功吸引了所有陷於衰退與蕭條泥淖國家的注目,並紛紛師美國故智,步其後塵。是以全球 QE 遍行。
 
單靠QE,有沒有可感將日本帶離多年的經濟低谷?(亞新社圖片)
單靠QE,有沒有可感將日本帶離多年的經濟低谷?(亞新社圖片)
 
這股跟風潮看來多是東施效顰。實際上帶美國出苦海的不是聯儲局,而是美國的創新能力。實際上錯誤的金融貨幣政策足以推毀一個經濟體,當年引起金融海嘯的一系列錯誤政策和做法,比如讓雷曼倒下等等就是明證。但把經濟拉出泥淖,金融貨幣政策只能擔當協助角色,幫助固本培元。真正起猛藥作用的在於技術創新。上世紀20年代的大衰退搞了十多年,是二戰發生才走出蕭條的深淵;日本的平成衰退愈四分之一世紀,不知搞了多少輪包括 QE 在內的各種刺激,結果不問可知。美國之能在三四年內走上復甦之路,創新是主要動力,應記首功。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步美國後塵也開始談論加息,經濟狀況較歐元區為佳。實際上這次金融海嘯的全球衝擊,主要英語國家英美加澳紐等或倖免於難,或率先走出困境。何上天之獨眷顧英語國家?其實因緣有自,蓋創新源於人的腦力。一個國家要達致高水準的創新能力,首先必須齊集盡可能多高智力的人才,達到此一目的除了制度因素外,語言文字的強勢相當重要。
 

三個符號系統塑造今日西方

 
我的好朋友,也是灼見名家的同文吳文超先生在聯合國擔任翻譯30幾年,見盡天下高人俊士。他告訴我,西方之在現代獨步全球,其根本原因之一乃在西方的三個符號系統,即以羅馬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符號系統、數學符號系統和五線譜音樂符號系統。
 
因為英語英文在全球被廣泛使用,是全球精英尤其是商業和學術精英最普遍使用的語言。全球精英向英語國家匯聚,從而造就英語國家超級的創新能力。這實際上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這種趨勢不斷加強。這種格局在可見的將來沒有改變的跡象。
 
這種匯聚全人類精英在一個民主自由的制度中,為人類福祉創新技術,然後通過市場經濟向全世界擴散,對人類的福祉並無壞處,它使人類腦力成果造福更多的人類成員。
 
技術創新是帶領一個經濟體走出經濟困境最有效的手段。同時它會向全球壙展,使全世界得益。當然得益順序有先後,這決定於各經濟體的結構。美國的今天將會是那些還須要 QE 拯救國家的明天。到那時各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必將歸於同步。我相信世界明天會更好!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