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殊先生與普林斯頓大學

我知道的納殊先生(五)

納殊均衡風靡全球之際,世人以為它的發明者早已故去,是學校同仁的努力,助他戴上諾貝爾的桂冠。
作者:向嬿,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後赴歐洲深造法國文學,1993年定居香港。曾從事編輯、翻譯和旅遊工作。現為全職家庭主婦。
從電影《美麗心靈》到傳記《美麗心靈》,從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到現實生活中的恩師,我陪着兒子安迪一步步走近納殊先生……
安迪還回憶了在公開對話前和納殊教授的一小段對話:
當時,安迪剛剛破解了一道難題,並在國際數學期刊上發表了研究成果。唐偉章校長向納殊教授介紹安迪時,這樣說:「納殊教授,這位年輕人,發表了一篇論文!」
納殊問:「關於什麼?」
安迪回答:「我剛剛證明了一個伯特蘭定理(Bertrand’s postulate)的推廣。」
納殊追問:「你證明了?」
安迪說:「是啊,伯特蘭定理說在 n 和2n 之間必定有質數存在,我證明了在3n 和4n 之間必定有質數存在,而且還有一個更強的結果,我是用基礎數學證明的。」
納殊說:「等等,如果 n=2,那麼在3n 和4n 之間只能有一個質數,那就是7。」說完之後,他發出「嘿嘿」兩下帶點狡詰的笑聲。
安迪馬上明白了自己在隨口聊天時,忽略了數學表述的嚴謹,沒有強調只有一個質數,而是使用了複數動詞(are):「噢,您說得對!我應該說在3n 和4n 之間必定有至少一個質數存在。」
像我這樣的數學盲自然體會不到這段對話的奧妙,但是安迪從中學到納殊教授對學問一絲不苟的態度,也看到他敏捷清晰的思維。
接下去,納殊教授問:「這麼說,你是個高中生?」在得到肯定答覆後,他繼續問:「你準備報考哪所大學?」

普林斯頓讓他重放光芒

安迪回答:「我的第一志願是普林斯頓大學,您認為普林斯頓是否很適合本科生?」
納殊略為提高聲調說:「普林斯頓,我想說,這可能是本科教育最好的地方。」
這時,安迪留意到納殊教授平時空洞的眼中閃過一道溫柔的光。
普林斯頓,納殊曾經創造輝煌的地方:22歲,憑著27頁關於博弈論的研究,他不僅獲得博士頭銜,而且成為這個領域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普林斯頓,也是庇護納殊度過漫漫嚴冬的地方:他像幽魂一樣出沒校園,卻受到人們的包容和尊重,如果哪個無知小兒敢輕慢他,馬上就會受到教訓:「你小子一輩子也做不出他的成就。」普林斯頓,還是納殊在黑暗中迎來曙光的地方:同事驚訝地發現,從不搭話的他竟然在某一天開始道早安;圖書館裏,他開始靦腆的和學生交談。普林斯頓,更是讓納殊重放光芒的地方:當納殊均衡風靡全球之際,世人都以為它的發明者早已故去,是學校同仁的不懈努力,助他登上世界最高頒獎台,戴上諾貝爾經濟學的桂冠。
普林斯頓,是的,普林斯頓,接下去關於納殊先生的故事只能在普林斯頓的校園中繼續。
2015年5月底 香港
我所知道的納殊先生系列
(五)納殊先生與普林斯頓大學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