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9月時撰文(見〈德國之行看公民〉)提到,筆者為了準備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專程到了與中國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德國走一轉。該文簡單說了一下德國的自由與公民的責任,這次就真的說一下兩個與新中國革命關係密切的景點:馬克思故居紀念館(Museum Karl-Marx-Haus),與周恩來總理年輕在柏林時的住處。
在德國尋找馬克思
要數新中國的成立,當然不能不提德國的馬克思(Karl Marx)。馬克思是歷史著名的哲學家,但對他的認識,隨時中國人可能比德國人還多一點。始終,德國是西方陣營的一員,加上二戰後走共產主義的蘇聯佔領東德及東柏林,讓德國人的身份產生了極大的困擾,德國人對共產主義始祖的情意結無疑會比較低。反而,新中國成立,沒有馬克思就沒有當時的毛澤東,也可能沒有中國共產黨,馬克思對中國人而言的親切感不言而喻。所以縱然時間較趕,但筆者既然也是租車自駕,在由科隆趕車到慕尼黑中途,也要加插一下馬克思故居紀念館這個中間點。
紀念館位於德國西南部特里爾(Tier),非常接近盧森堡,與科隆、慕尼黑,其實也各有約400公里的距離。筆者一早由科隆開車,也是中午時分才到特里爾。特里爾其實也是一個寧靜的小城,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在這幢房子出生,但之後走訪了不同的城巿和國家,也再也沒有回到過這個地方。但一個基金會買下了這個地方後,把有關馬克思的重要文物放置了在這裏。
到達的時候剛剛是午休時間,午休時間過後,從遠處看去也感覺是沒有開門。懷着探險的心把門一推,才發現其實已經開放參觀。地下近門口的紀念品店,坐着一位德國女士,女士用頗標準的普通話歡迎筆者,也熱情的跟筆者分享她正在追看哪一齣中國劇。
博物館不算是太大,只有三層、地下室加後花園,當中少不了當然是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及1876年的《資本論》真本。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張馬克思坐過的椅子,筆者可以坐在椅子的對面,望着馬克思的椅子「聽」馬克思說話,看着馬克思也不知望過多少遍的懷錶,也應該算是跟馬克思最接近的距離了。走遍故居中的房間、門廊與小花園,可以了解更多馬克思的生活,但馬克思的理論形成的地方,到底不是在這所房子內。逛過一圈,想像一下馬克思的孩童年代,也要繼續趕路了。
離開紀念館前,指定動作在紀念品店買一點回憶,包括仿《共產黨宣言》的記事簿,和印有馬克思金句「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關鍵在於改變世界」的磁石貼。筆者也在館內的紀念冊上寫上了:「革命尚未成功」,要繼續努力的當然就是我們了。
在德國尋找「尋找馬克思的周總理」
筆者當天驅車到深夜才到慕尼黑,之後再上柏林。在離開柏林前,突然也想起當年在鄧小平等人在法國勤公儉學的時候,周恩來就在德國柏林負起協助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轉學到蘇聯的工作。1923年,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周恩來任書記,才從柏林遷到巴黎。
在周總理當年發給倫敦友人的一張明信片上,地址寫着「皇家大街54A」。皇家大街現在已更名為「聯邦大街」,54A還是45A亦有不同說法,當年的建築亦早已在戰時被毀。但驅車到附近,感受一下周邊的氛圍和空氣,想像一下100年前周總理讀着馬克思而想着救國之道,百般感受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