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dei22)
粵語「我dei22」(我們)、「你dei22」(你們)、「渠(佢)」(他們)、「阿寶dei22」(阿寶及其同夥伴)的「dei22」(音同「地」),通常寫作「哋」,其實本字是「等」。這個粵語詞,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蔣紹愚先生已有考(見《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廣州話和漢語史研究》)。筆者不敢掠美,於此只為讀者提供這個「等」在古代文獻中的一些用例,並指出「等」在粵西懷集的一個音變方式而已。
《墨子‧公輸》:「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晉 葛洪《抱朴子‧內篇.對俗》:「或曰:『我等不知今人長生之理,古人何獨知之。』」
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第38卷︰「子孫輩一齊的都來請問,李清方纔答道︰『我元説終使你等知之……趁今手足尚還強健,欲於生日這一日,藉你等所送的麻繩……萬一有緣,得與神仙相遇,也少不得回來,報知你等。』」(已核對)
讀者大概都看得出來,以上所列的「等」的用例,分別來自上古、中古和近代的文獻。由此可見,我們粵語表(人物)複數的「dei22」是古代漢人一直在用的。
考本字
值得注意的是,蔣紹愚教授考證這個粵語詞時,是用「等」字其中一個中古音「多改切」(《廣韻》.海韻)上推「上古音」(蔣氏引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説,指出「等古在一部,止韻,音變入海韻,音轉入等韻」),然後再進行論證的。「多改切」粵音當讀陰上(第二聲)的「dɔi35」(「衫袋」、「褲袋」、「公文袋」的「袋」的口語音──「袋」的讀書音是陽去的「dɔi22」,與「代」同音)。雖然「等」字今日廣州話、香港話都沒有「dɔi35」或者近乎「dɔi35」的讀音,不過筆者發現,粵西的懷集卻讀這個「等」為「代」。
詹伯慧、張日昇《粵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第六章〈粵西地區十縣市粵方言語料選錄〉裏面收錄了三首懷集兒歌,其中一首是這樣的:「燕子仔,燕子仔,唔吃我代穀,唔吃我代米,返到廳屋菢竇仔。」書中附有注釋說︰「我代:我們。」原來在懷集方言中,「我們」這個意思,是用「我代」來表達的。這顯然就是「等」的中古音之一「多改切」的音變。也就是說,當廣州話、香港話、懷集話都沿用了表複數的「等」一詞時,廣州話、香港話基本上沿用其上古音,而懷集話就基本上沿用其中古音。可惜《粵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一書沒有指出這一點。
當我們知道我們一直以為很「俗」的粵語詞「哋」原來就是見於上古典籍(如《墨子》)、中古名著(如《抱朴子》)和近代文學作品(如《醒世恆言》)的「等」時,我們就應該知道,我們實在不當妄自菲薄,視自己的母語為非雅語,進而拚命拿普通話詞彙來取代自己的母語詞彙;同時我們亦應該知道「考本字」這個工程的重要。希望大家都願意在這方面付出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