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詞類活用——「蘚」

「同化,指兩個本來沒有意義關聯的詞,由於經常處於同一語言結構中,其中一詞受另一詞意義的影響,由於類化的作用,也產生了與另一詞相同或相近的意義。有人把它叫做『沾染』、『滲透』或『同步引申』……」

蘚(sin33

粵語有一個音「sin33」(音同「扇」)而義為「滑」的詞。如說︰「小心呀!個地下濕着(),好sin33㗎。」意思就是說︰「小心!地面濕了,很滑的。」筆者認為這個「sin33」當以平時讀「sin35」(音同「癬」)的「蘚」為本字。

這個「苔蘚」的「蘚」字於古文獻上的用例,在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及網路展書讀等網站搜尋,至少可以找到如下幾個。清·乾隆26年刊本《鼓山志》卷十《藝文‧五言》有《水雲亭》一詩︰「水雲在何所,逕仄眺望寬。不辭苔蘚滑,愛此高青攢。……」又卷十二《藝文‧七言》有嚴端(寧波人兵部員外郎)《鼓山》詩︰「羊腸為路石為峰,樓閣參差知幾重?遊客應愁蒼蘚滑,定僧每受白雲封……」另外,唐·李中《秋雨》詩︰「寒蛩悲旅壁,亂蘚滑漁磯。」又唐·皮日休《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蓋簷低礙首,蘚地滑澾足。」又,南宋·仇遠《浣溪沙》詞︰「射鴨矮闌蒼蘚滑,畫眉小檻晚花遲。」

文言文常有「詞類活用」的現象,粵語同樣有。粵語的名詞有時可以變成形容詞,如「狗」這個名詞,在「你好狗!」這一句裏就變成了形容詞,意思是「卑鄙」;「蛇」這個名詞在「你蛇到死!」一句裏就變成形容詞,意思是「懶」。我們有時會用事物的名稱代表其特性來表意。「狗」的特性,(在中國人眼中一向)是「卑劣」(所以有「狗眼看人低」、「狗口長不出象牙」、「鼠竊狗偷」之類的貶義說法),因此我們用「好狗」來罵人。「蛇」蜷伏的時間較多,就予人「懶惰」的印象,所以我們用「蛇」來形容人「懶惰」。於是「蘚」因為是「滑」的東西,我們就可以拿它來表示「滑」的意思了。

「詞義同化」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角度看「蘚」何以有「滑」義。訓詁學上有所謂「詞義同化」(又稱「詞義沾染」、「詞義滲透」或「同步引申」)一說。此說在蔣驥騁、吳福祥兩位學者合著的《近代漢語綱要》一書中有詳盡的說明。「同化,指兩個本來沒有意義關聯的詞,由於經常處於同一語言結構中,其中一詞受另一詞意義的影響,由於類化的作用,也產生了與另一詞相同或相近的意義。有人把它叫做『沾染』、『滲透』或『同步引申』……」為便讀者理解,現在將該書所舉的其中一例──「漪」──抄錄如下。

「《詩經‧伐壇》︰『河水清且漣猗。』孔疏(黃氏案︰指唐·孔穎達的「疏」)︰『此云漣猗,下云直猗、淪猗(黃氏案︰指《伐檀》第二章「河水清且直猗」中的「直猗」和第三章「河水清且淪猗」中的「淪猗」),漣、直、淪論水波之異;猗,皆辭也。』《釋文》︰『猗』本或作『漪』。由於經典『漣漪』連文,『漪』受漣的同化,中古時也具有了水波之義。」就是說,我們今日所用的「漣漪」一詞,當中的「漪」原作「猗」,本來只是「語氣詞」,並沒有「水波」的意思;後來因為經常與「漣」連用,所以就沾染了「漣」的「水波」的意思了。

同樣道理,「蘚」因為常與「滑」連用(上引各詩詞可以為證),所以就有了「滑」的意思。

至於讀音方面,「蘚」本讀陰上(第二聲)「sin35」(音同「癬」),但陰上轉讀陰去(第三聲),是有例可援的。如「癸」(廣韻‧旨韻‧居誄切)本當讀陰上「gwɐi35」(音同「鬼」),今讀陰去「gwɐi33」(音同「貴」);「垢」(廣韻‧上聲‧厚韻‧古厚切)本當讀陰上「gɐu35」(音同「九」),今讀陰去「gɐu33」(音同「夠」);「叩」(厚韻‧苦后切)本當讀陰上「kɐu35」,今讀陰去「kɐu33」(音同「扣」)。由此可見,本當讀陰上「sin35」(音同「癬」)的「蘚」,因為詞義略轉而讀作陰去「sin33」(音同「扇」)也是合理的。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