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1(min22)
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雖也有解作「臉」的「面」一詞,但其用法則不及粵語那麼自由。閔龍華《現代漢語用法詞典》「面」條︰「名。(1)臉,頭的前部︰面帶笑容。」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面」︰「臉◊面紅(臉紅) / 洗面(洗臉) / 面色幾好(臉色不錯) / 成面鬍鬚(滿臉鬍子)。」可見凡粵語用「面」的時候,普通話大多改用「臉」。可能有部分盲目地相信普通話才是正宗中國話的人(當中包括部分粵人)又以為「臉」雅於「面」。事實卻絕非如此。
「面」字早見於甲骨文,其中一個字形是這樣的︰
。關於其形體及用法,馬如森《新版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面」條有這樣的分析︰「从目、从囗,目外之囗標示臉的部位之所在。本義是臉。亦稱面。《說文》︰『面,顏前也。从,象人面形。』卜辭義……2. 義不明。『……面允……』(甲2375)又,『……面[黑]?……』(甲416)此條疑用作本義,黑色的臉。」即使不以馬氏所引的甲骨文為解作「臉」的「面」之最早用例,我們仍可以先秦典籍之文字作為「面」之最早書證。《左傳》哀公十六年︰「子西以袂掩面而死。」(見《王力古漢語字典》「面」條義項一),又《荀子‧非相》︰「昔者衞靈公有臣曰公孫呂,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唐 張鷟《遊仙窟》︰「下官當見此詩,心膽俱碎,下牀起謝曰︰向來唯覩十娘面,如今始見十娘心。足使班婕妤扶輪,曹大家擱筆,豈可同年而語,共代而論哉!」
至於「臉」,《王力古漢語字典》「臉」條云︰「兩頰的上部。南朝 梁 吳均《小垂手》︰『蛾眉與曼臉,見此空愁人。』……指面部(後起義)。《水滸傳》六二回︰『仰着臉四下裏看時,不見動靜。』」可見「臉」字最早見於南朝,而其時尚未有「面部」一義,到元 明之際的《水滸傳》才由「兩頰的上部」引伸出「面部」這個意思來。(粵語詞彙研究所:鬚)
面盆(min22 pun11-35)
「臉盆」粵語叫「面盆」(「盆」由陽平[第四聲] pun11變調為陽上[第二聲] pun35)。《香港粵語大詞典》「面盆」條︰「臉盆」。「面」既雅於「臉」,「面盆」自然也雅於「臉盆」。
元 關漢卿《詐妮子調風月雜劇》第一折︰「[哪吒令]等不得水溫,一聲要面盆。恰遞與面盆,一聲要手巾。……」又明 陸人龍《型世言》第二十六回︰「有一個商人姓吳……字爾輝,……苦是家中撞了個嫗人,年紀也只三十歲,却是生得胖大,雖沒有晉 南陽王 保身重八百斤,卻也重有一百廿。一個臉大似面盆,一雙腳夫妻兩個可互穿得鞋子。」又明 張自烈正字通「
」︰「桑柯切。音梭。鑼,銅器。……《南宋市肆記》亦言︰酒器沙鑼。蓋水盆以金銀為之,如今之銅面盆。」另外,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四回︰「車下盡是銅輪,大小不等,有大如面盆的,有小如酒杯的橫豎排列……。」福州話也有「面盆」一詞。《福州方言詞典》「面盆」條︰「臉盆兒。也說[鑼盆]。」(粵語詞彙研究所: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