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地鋪(da35 dei22 pou55)
不在床上睡,而睡於鋪在地上的席子上,粵語叫「打地鋪」。《香港粵語大詞典》「打地鋪」條︰「席地而睡︰冇床瞓咪喺廳度打地鋪囉[沒床睡覺在廰裏睡地板唄]。」筆者未見到古語有「打地鋪」,卻見到「打鋪」,其義即「打地鋪」。
南宋 劉昌詩《蘆浦筆記》卷三「打字」條︰「歐陽公歸田錄云︰『世俗言語之訛,而君子小人皆同其謬,惟「打」字耳。如「打船」、「打車」、「打魚」、「打水」、「打飯」……觸事皆謂之「打」。』……然世間言『打』字尚多︰左藏有『打套局』,諸庫支酒謂之『打發』,……印文書謂之『打印』,結算謂之『打算』……裝飾謂之『打扮』……席地而睡謂之『打鋪』。」又《水滸傳》(七十回本)第五十五回︰「聽得徐寧夫妻兩口兒上床睡了,兩個婭嬛在房門外打鋪。」我們的「打地鋪」顯然來自劉昌詩提到的「席地而睡謂之打鋪」這個宋時已出現的說法。
老友(lou13 jɐu13)
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老友」︰「老朋友;好朋友。」白維國白話小說語言詞典「老友」條︰「明代士大夫稱在學讀書的人為『朋友』,稱童生為『小友』,進了學稱『老友』,不以年齡大小分。」不過,粵語的「老友」與明朝士大夫的稱謂習慣無關,反而是元代已經有的詞。
秦簡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雜劇》第四折︰「[沉醉東風] [正末云]你且不要哭,只讀的這文書者。 [揚州奴云]是。[做讀文書科云]今有揚州 東關 裏牌樓巷住人趙國器──這是我父親的名字。因為病重不起,有男揚州奴不肖,暗寄課銀五百錠在老友李茂卿處,與男揚州奴困窮日使用──莫不是我眼花麼?等我再讀。」劇中的趙國器是商人,而李茂卿是其鄰居;趙稱李為「老友」,可見是基於兩人的感情關係,而與士大夫之間的稱謂習慣無關。
《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詞林》均不收「老友」一詞。
化、不化(fa33、11 fa33)
粵人會經常批評別人「唔化」。「唔化」一詞,論正字自當作「不化」(「不」是「唔」的本字,筆者已講過很多次了,茲不贅述)。要明白什麼叫「不化」,首先就要了解什麼叫「化」。「化」就是「變化」。我們日常講的「教化」,就是通過教育去變化(改變)求學者或被教育者原來的(對萬事萬物的)無知的狀態。
《周易》講萬事萬物的變化(「易」就是「變易」,也就是「變化」),並帶出「變化是一種唯一不變(易者不易)的無法阻擋的定律」這個道理。明乎「易者不易」的道理就要順應變化,不能執着,這我們粵人就簡稱之為「化」。對世事看得通透,就叫「睇化」,也就是看得到(任何事情)當中有無可執著的超乎常人所能理解與預測的變化的意思。「做人做到化嚹」就是「人已經到了什麼都不再執着的境地了」的意思。相反固執不知順應變化,就是「不化」。
原來「不化」一詞早見於戰國時的《莊子》一書。《莊子‧人間世》︰「(衞君)將執而不化。」這一句就是說,衞君將固執己見而不知改變。由此可見,我們粵語的「不化」一詞,不但來自上古,更蘊含《周易》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