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解密:恐防、擂槌、撲

在粵語裏,解作「全身心地投入」或者「為……而奔波」的「撲」,卻可以作及物動詞用,而無須與「在」構成介詞詞組。為什麼?

恐防(huŋ35 fɔŋ11

粵語有「恐防」一詞,意思是「擔憂(會發生事故)」。如「渠唔畀你去,都係恐防個(嗰)道有危險啫」就是「他不讓你去,只是擔心那個地方有危險而已」的意思。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恐防」條︰「因有所疑慮而加以防備。」《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恐防」一詞,難免令人懷疑此詞純粹是「方言詞」;其實「恐防」是古語詞。(粵語詞彙研究所:嗰)

《漢語大詞典》(網上版) 「恐防」條︰「防備。唐 王建《宮詞》之二一︰『騎馬行人長遠過,恐防天子在樓頭。』《三國志平話》卷上︰『玄德曰︰「恐防有失,爾可將取五百軍去。」』。」《白話小說語言詞典》「恐防」條︰「恐怕、擔心。[例]孫寡婦聽見女婿病凶,恐防誤了女兒。(《恆言》‧八)把守不許閒人入寺,恐防不時觸突了聖駕。(《恆言》‧一二)快快解了纜開去,恐防那虎還要尋來。(《拍案》‧五)」又《醒世恆言》第八卷︰「他左耳還有個環眼,乃是幼時恐防難養穿過的。」原來我們口中的「恐防」已有千多年的歷史。

擂槌(lœy11 tsœy11

筆者在拙著《粵語古趣談三編》論及「不律」一詞時,曾提到「屈(掘)擂槌」一詞(關於這個「屈」字,請讀者詳參拙著《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屈、掘頭」條》),並指出「屈(掘)擂槌」者,言其「屈」(掘)如「擂槌」也。《香港粵語大詞典》「擂槌」條︰「同「擂漿棍。大而笨重的木棍。」原來不但「屈」(掘)係古語詞,連「擂槌」也是。(粵語詞彙研究所:不律)

袁賓、段曉華、徐時儀、曹澂明等編著的《宋語言詞典》「擂槌」條︰「研磨舂搗用的杵狀器具。《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擂槌』原注︰『俗諺云︰「杭州人一日吃三十丈木頭。」以30萬家為率,大約每十家日吃擂槌一分,合而計之,則三十丈矣。』」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四十卷︰「真君隨符使一路而行,忽見有一樣物件,不長不短,圓圓的相似個擂槌模樣,甘戰拾起看時,乃是一車轄。」(粵語詞彙研究所:屈)

撲(pɔk3

「撲」字,義為「迅速地全身投向(某物)」,這是粵語與現代漢語共同語的共同用法。不過,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卻似未見有將「撲」用於「名」與「利」方面。閔龍華《現代漢語用法詞典》「撲」條︰「(2)全身心地投入︰常用介詞『在』與『工作』、『事業』等構成介詞詞組作補語︰他一心撲在工作上。」

而在粵語裏,解作「全身心地投入」或者「為……而奔波」的「撲」,卻可以作「及物動詞」用,而無須與「在」構成「介詞詞組」。譬如「撲水」(「水」之義為「金錢」;「撲水」就是「撲向金錢」,即「張羅金錢」,「到處籌款」)、「撲飛」(「飛」就是「戲票」、「入場券」,「撲飛」就是「為戲票、入場券等而奔波」)、「撲料」(就是「[記者]到處搜尋新聞素材」或「[為某種目的]搜集材料」的意思。上舉各粵語詞,可參《香港粵語大詞典》的相關條目)。我們不會說「撲喺工作道」、「撲喺錢道」、「撲喺飛道」。「撲」這個用法原來於古有據。

唐 李復言《續玄怪錄》卷二《盧僕射從史》︰「(李)湘因問曰︰『僕射去人寰久矣,何不還生人中,而久處寂寞?』曰︰『吁!是可言哉!人世勞苦,萬愁纏心,盡如燈蛾,爭撲名利;……。』」文中的「爭撲名利」與粵人「撲水」之用法相同。(粵語詞彙研究所: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