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坑(si35 hɐŋ55)
粵語有「屎坑」一詞,義為「糞坑」或「公厠」。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屎坑」條︰「毛坑;廁所◇屎坑公(管理公共廁所的人)。」粵地又有「新屎坑三日香」一句俗語,意思是人們貪新鮮,所以任何新鮮事物都會吸引人注意,卻不會流行太久。
不過,不但《現代漢語詞典》不收「屎坑」一詞,就連互聯網上的《漢語大詞典》及《國語詞典》都只有「糞坑」而無「屎坑」。這樣看來,似乎「屎坑」只是現代粵人自製的方言詞,然而文獻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五代時的《雲門匡真廣錄》云︰「師拈拄仗云︰『適來是個小屎坑,如今是個大屎坑。』」(見網上版《雲門匡真廣錄》)顯然,「屎坑」已有過千年的歷史。
山坑(san55 haŋ55)
粵人把出現在山上的大罅隙叫作「山坑」。《現代漢語詞典》無「山坑」一詞。《香港粵語大詞典》「山坑」條︰「山溝;山谷︰山上好難搵到水源嘅,落去山坑底睇下或者會有水[山上很難找到水源的]。」原來「山坑」一詞早見於上古文獻。《管子‧兵法》︰「凌山阬,不待鉤梯;歷水谷,不須舟楫。」(黃氏案︰「阬」即「坑」)
砂盆(sa55 pun11)
《現代漢語詞典》「沙盆」條︰「盛着細沙的盆子,可在上面寫字。用沙土做成的地形模型,一般用木盤盛着。」這完全不是筆者現在要談的「砂盆」(解作「沙子」時,「沙」、「砂」通用)。《漢語大詞典》(網上版)未見「砂盆」一詞,卻有「沙盆」條︰「用陶土和沙子燒製的盆子。《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桌上一個陽羨沙盆兒,種着幾苗水仙。』」這才是筆者要說的「砂盆」。其實「砂盆」此物,在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已經出現。
俗語「打破沙鍋璺到底」,粵語的相應說法是「打爛砂盆璺到
」。北魏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卷五《種紅花藍花梔子》第五十二云︰「作米粉法︰……甕中多著泠水以浸米(黃氏案︰註云︰『春秋則一月,夏則二十日,冬則六十日,唯多日佳。』)不須易水,臭爛乃佳(黃氏案,註云︰『日若淺者,粉不潤美。』)。日滿更汲新水,就甕中沃之, 以手把攪,淘去醋氣,多與徧數,氣盡乃止,稍出,著一砂盆中熟研……。」又南宋 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五︰「辛稼軒初自北方還朝,官建康,忽得疝之疾,重墜大如杯。有道人教以取葉珠即薏苡仁也用東方壁土炒黃色,然後水煮爛,入砂盆內研成膏,每用無灰酒,調下二錢即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