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解密:劄

唐人的「劄子」之所以名為「劄子」,顯然是因為「劄」有「書寫」、「紀錄」的意思;而從劄子「亦謂之『錄子』」此一事實,也可推知「劄」確有「紀錄」義。

1(dzap3

筆者讀小學時曾當班長,其責任之一是當教室內沒有老師時,把不守校規的同學的名字「dzap2」(音同「集」)下來,以便老師稍後跟進。這就是所謂「dzap2名」(「名」用口語音「mɛŋ35」)。當時雖知「dzap2名」就是「記名」的意思,卻一直不知道「dzap2」字該怎麼寫。原來當時大家都發錯音了!應該說「dzap3(音同「眨」)名」才對──筆者一次在某中學作教學實習的時候,終於聽見該校一位老師正確地說出「dzap3名」這個詞。這個dzap3的本字是「劄」。

《漢語大詞典》網上版「劄2」︰「1.書寫。南唐 馮延巳《更漏子》詞︰『金翦刀,青絲髮。香墨蠻箋親劄。』」

《廣韻》‧洽韻‧竹洽切「劄」︰「刺著。」元 熊忠《韻會舉要》‧洽韻‧竹洽切「劄」︰「(音與札同)刺箸也。又劄子,唐人奏事,非表非狀者,謂之『劄子』;亦謂之『錄子』,又謂之『榜子』。陸贄有《榜子集》。又錄也。」由此可見「劄」有「刺入」義(關於此義,筆者稍後在「劄2」條再談),同時亦可見至遲到了元代,就已經有語文工具書明確指出,「劄」有「錄」(紀錄)的意思。唐人的「劄子」之所以名為「劄子」,顯然是因為「劄」有「書寫」、「紀錄」的意思;而從劄子「亦謂之『錄子』」此一事實,也可推知「劄」確有「紀錄」義。由《韻會》的「音與札同」可知,解作「刺」及「錄」的「劄」,至遲在元時,主流漢語已讀與「札」同。不過「竹洽切」的「劄」,粵音就是「dzap3」,而「札」粵音卻是「dzat2」(與《廣韻》‧黠韻‧側八切一音相符);二字讀音依然如唐以前一樣,截然不同。音「dzap3」,而義為「錄」(紀錄)的「箚」就是「dzap3名」的「dzap3」的本字;也就是「dzap3數」(把數字記下來)的「dzap3」的本字。

值得注意的是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的「札」條,其所標讀音,若以筆者慣用的標音法出之,卻是「dzap3」,其義曰︰「粵1登記札數(入賬︰登記賬目)。」其實查遍所有粵音字典,「札」都只可能有「dzat3」(音同「紮」)、「at3」(音同「壓」)二音,並沒有「dzap3」音,所以筆者認為,雖則文字上「札」、「劄」大致自宋、元以來已經常通用,但就粵語本字而言,其字仍當作「劄」。

至於何以我們讀小學時會誤將下陰入(第八聲)的「dzap3」讀成陽入(第九聲)的「dzap2」,那是可以解釋的,因為第八聲音轉為第九聲是有例可援的。如「撥」(《廣韻》‧末韻‧北末切)、「乙」(《廣韻》‧質韻‧於筆切)等本來都應讀第八聲(分別是「but3」和「jyt3」)的,現在卻都讀成第九聲(「but2」和「jyt2」)了。

(粵語詞彙研究所:茁)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