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古趣談:劄

《香港粵語大詞典》「紮馬」條「紮」字所標讀音:「站好馬步;紮馬步。『馬』指馬步,即雙腳叉開,微曲而立穩。」香港人已有不少人忘記了「劄馬」這個說法。

「紮營」、「駐紮」都是大家熟悉的詞,當中的「紮」粵音讀作「dzat3」,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其實論本字,這兩個「紮」本來都當作「劄」,因為如筆者在「劄1」條所述,「劄」有「刺」義(《廣韻》‧洽韻‧竹洽切「劄」︰「刺著。」),而「紮」則無(《廣韻》 ‧黠韻‧側八切「紮」︰「纏弓弝也」)。

大概由於在野外搭建營寨,須把一些小木樁之類的東西刺入地下,才能穩固整個營房,所以「安營」就叫「劄營」、「劄寨」,軍隊安營屯駐就叫「駐劄」。在互聯網上查找,可以找到不少相關書證。如《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卻說紀靈起兵長驅大進,已到沛縣東南,劄下營寨……忽報呂布引軍離縣一里,西南上劄下營寨。」《西遊記》第四十三回︰「這鼉龍出得門來,真個見一枝海兵劄營在右。」又,《皇明詔令‧戒諭武臣勅》(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又如江西都指揮戴宗,著他領軍收捕軍賊周三官等,比及軍臨賊所,他故意駐劄不進,却令韓知縣前去索要。」另外,《封神演義》第五十一回︰「龍鬚虎發石亂打,三軍駐劄不定……」由此可見「紮營」本當作「劄營」。由於唐末五代至宋期間,「-p」逐漸在各地變成「-t」的關係(較好地傳承了中古入聲的粵語就基本上至今仍能把「-p」與「-t」分得比較清楚),「劄營」、「駐劄」在元、明之間的文學作品中才經常被寫成「紮營」、「駐紮」。

「紮馬」應該是任何粵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的,說出來就是「dzat3 ma13」。不過,我們小時也常聽見與之同義的「dzap3馬」(「dzap3」音同「劄」)這一個說法。今時今日,「dzap3馬」一詞雖然已越來越少人用了(大都用了「dzat3 ma13」),幸而偶然還會聽得見,不過筆者真擔心它終有一日會消失。其實「dzap3馬」才是原本的說法,而「dzap3」的本字正是「劄」。劉扳盛《廣州話普通話詞典》「札馬」條(值得注意的是,其所標讀音,若以筆者慣用的標音法出之,即「dzap3 ma13」)︰「粵札馬步,練功時雙腳叉開,微彎地站立。」《香港粵語大詞典》「紮馬」條(「紮」字所標讀音,若以筆者慣用的標音法出之,即「dzat3」)︰「1站好馬步;紮馬步。『馬』指馬步,即雙腳叉開,微曲而立穩。」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粵語大詞典》只收「dzat3 馬」,而不收「dzap3 馬」,這正反映香港人已有不少人忘記了「dzap3馬」這個說法,可見筆者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同樣,值得深思的是,原本的「三板」[sam55 ban35]一詞,也有被「舢舨」[san55 ban35]取代的趨勢。)幸而尚有前引的劉氏大著,證明有「dzap3 馬」一詞(只可惜劉氏把「dzap3」寫作「札」)。

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為什麼「馬(步)」要「dzap3」(劄)呢?就是要它穩如營寨的樁柱一樣牢固地立在地上。可見「dzap3馬」的「dzap3」與「dzap3營」的「dzap3」是同一個字(詞)。可惜的是,我們雖然仍算是傳承了「dzap3馬」(上引劉氏詞典的「dzap3 ma13」條可證),卻傳承不了「dzap3營」、「駐dzap3」等詞,它們已分別被「dzat3營」、「駐dzat3」取代了,以致寫出來只有「紮營」、「駐紮」。

筆者又在網上找到的古文獻中見到「劄住」一詞。《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操先提五萬軍親臨白馬,靠土山劄住。」粵語正有「劄住」此詞,義為「收斂」(是「駐劄」、「屯劄」義[也就是「停留」這個意思]的引伸)。如「雖然你等(哋)係第一次見面,但係大家都唔使『劄住』㗎噃。放鬆啲啦」就是「雖然你們是第一次見面,但是你們都不用這樣拘謹,放鬆點兒吧」的意思。

最後必須在此交代的是,筆者在寫好上面各段文字,以為可以定稿之後,才發現忘記查白宛如的《廣州方言詞典》。誰知一查,竟又發覺白氏先得我心,其大著中正有「劄」條(讀音若轉用筆者慣用的音標出之,即「dzap3」),並有「劄馬」、「劄住」等條,只欠「劄數」(參「劄1」條)而已。不過,由於白氏未引任何古書作證,所以筆者還是保留此條,希望讀者覺得筆者上面的論說尚算有點參考價值吧。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