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jɐu55)、勿憂(mɐi13 jɐu55)
粵語有些單音節詞(簡稱「單音詞」),轉換成普通話時或須改用雙音節詞,如「知」有時要改為「知道」(「我知」就要轉換成「我知道」);又如「明」有時要改為「明白」(「我明」就要轉換成「我明白」);又如「利」有時要改為「鋒利」(「爾(呢)(註1)把刀好利」就要轉換成「這把刀子很鋒利」)等。這種現象,也可以證明粵語詞比普通話語詞文雅,因為古漢語詞彙就是以單音詞為主體的。董紹克、閻俊傑主編的《漢語知識詞典》「單音詞」條:「又稱單音節詞。指只有一個音節的詞。如『天、人、山、水、一、二、高、大、走、說、誰、這、呢』等。單音詞都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均為單純詞。古代漢語詞以單音節為主,因此單音詞是古漢語詞彙的主體。」
「憂」一詞,在粵語裏,也是可以自由運用的單音詞。如問別人:「你憂啲物也(乜嘢)(註2)呀?」就是問:「你擔憂些什麼啊?」不過在普通話或者語體文裏,「憂」卻不能自由運用。閔龍華主編的《現代漢語用法詞典》「憂」條,就把它標明為「素」(即只是「不成詞語素」,而不是「詞」)就最能說明問題。古漢語跟粵語一樣,「憂」是詞,可以自由運用。「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仁者不憂」(《論語·子罕》)、「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衞靈公》)都是孔子的名言。
筆者曾在拙著《粵語古趣談》(及後來的《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論證過粵語的「咪」(註3)(音與「米」同,義為「不要」)一詞,其實當以讀書音為「mɐt2」(音同「物」)的「勿」為本字。在談「勿憂」之前,筆者先在這裏為「勿」字補充甲骨文的資料。孟世凱《甲骨學辭典》「勿」條:「……副詞。表示否定。武丁和祖庚、祖甲時期卜辭中常見。如『勿入』、『勿為』、『勿去』、『勿衣』、『勿往』、『勿呼』、『勿侑』、『勿惟』、『勿饗』、『勿燎』(註3)等。」
現在說「勿憂」。無庸贅言,古書上的「勿憂」就是我們今日粵語的「咪憂」了。「勿憂」這個詞在古書上經常出現。《周易·豐卦》卦辭:「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譯成語體就是:「舉行祭祀。大王親至。不用擔憂。適宜在中午進行。」)《戰國策·東周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齊。』」白居易《把酒》一詩就有「勿憂漸衰老,且喜加年紀」這樣兩句。
好日(hou35 jɐt2-35)
我們有什麼喜慶事之時,傳統一點的做法是選一個「好日」(也就是「好日子」)來進行相關的活動。「好日」,相對於「好日子」自然是較古雅的了。
胡竹安《水滸詞典》「好日1」條:「吉利的日子(例)有個施主官人,與我一套送終衣料,特來借曆頭,央及娘子與老身揀個好日,去請個裁縫來做。」(黃氏案:指《水滸全傳》第24回,第372頁)(文)《五代史平話·梁史》(上):『朱溫歸營收拾了,分付着老小,揀好日起行。』《荊釵記》七齣:『朱吉,今日是個好日。你連忙回去,取金釵一對壓釵銀四十兩,相煩媽媽就去。』」又上互聯網上的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查找,也可以找到一些「好日」。如《大般涅槃經》卷20《梵行品》之六:「耆婆白王:『……王今病重,求佛良醫,不應選擇良時好日。……』」(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寶積部(下)·涅槃全部》)又如《三遂平妖傳》第16回:「媽媽見了,起身向員外道:『員外,家中吃不少,穿不少……況且今日壽誕,又是個好日,緣何恁般煩惱?』」
註1:粵語詞彙研究所「爾」
註2:粵語詞彙研究所「物也」
註3:粵語詞彙研究所「勿」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