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邊」(bin55)有「誰」、「哪裏」義。如「邊個偷著(咗)我個銀包」就是「誰偷了我的錢包」的意思。又如「本書擺著(咗)喺邊呀」就是「那本書放到哪裏去了」。再如「我邊有講過啲咁其(嘅)也(嘢)呀」意思就是「我哪裏有說過這些話」。雖然筆者暫時沒有見到古文獻中「邊」有相同用法,但是在古文獻中的其他字詞卻可以解釋何以「邊」在粵語中可以這樣運用。先請讀者細看以下「所」字和「誰邊」、「阿誰邊」等詞的用例。
唐、宋、明代的用法
蔣驥騁、吳福祥合著的《近代漢語綱要‧詞彙‧第三章‧三‧詞義的運動和發展‧(二)近代漢語詞義的運動和發展》「所」條云︰「中古以降有『何』義。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振聲於前,徐仁甫《廣釋詞》踵華於後,今人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彙釋》廣其辭例,使此義臻於完備。《搜神記》卷十一︰『莫邪子名赤比,後壯,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長壽王經》︰『長壽王問婆羅門︰「賢者從何來,將欲所之?」』《中本起經》下︰『美音問言︰「道士何來?今欲所之?」』。《太子須大拏經》︰『於是婆羅門徑詣葉波國,至王宮門外,問守門者︰「太子須大拏今為所在?」』《出曜經》︰『五親不識而問曰︰「鐘磬今為所在?」』《百喻經》︰『汝所乘馬,今為所在?何以不乘?』『所』之『何』義,蓋以『何所』連文,『所』受『何』義同化而致。」
唐語有「誰邊」一詞,義為「何處」。張能甫《舊唐書詞彙研究》「誰邊」︰「何處、哪裏。出現了3次。卷104《高仙芝傳》︰『仙芝軍還至河西,夫蒙靈詧都不使人迎勞,駡仙芝曰︰「啖狗腸高麗奴,啖狗屎高麗奴,于闐使誰與汝奏得?」仙芝曰︰「中丞。」焉耆鎮守使誰邊得?曰︰「中丞。」「安西副都護使誰邊得?」曰︰「中丞。」「安西都知兵馬使誰邊得?」曰︰「中丞。」』」
宋人除了有「誰邊」外,亦有「阿誰邊」(黃氏案︰粵語傳承了「阿誰」一詞,只是「誰」字[陽平聲]變調,讀成「水」[陰上聲]。「阿水」即「阿誰」,義同「誰」。這一點已有同道考究過了。茲不贅述)。廖珣英《全宋詞語言詞典》「誰邊」條︰「哪邊,何處。毛滂《浣溪沙‧八月十八日夜東堂作》︰『瑤甕孛堆春這裏,錦屏屈曲夢誰邊,熏籠香暖索衣添。』(2—665)」「阿誰邊」條︰「哪裏。趙彥端《鵲橋仙‧正月二十三日秀野堂作》︰『不知春在阿誰邊,試與問、青青楊柳。』(3—1448)晏殊《木蘭花》︰『驚鴻去後生離恨。紅日長時添酒困。未知心在阿誰邊,滿眼淚珠言不盡。』(1—96)」
明人同樣有「誰邊」。明 吳炳《綠牡丹》第十四齣《覬姻》︰「[前腔](老旦笑介)只問你金屋在誰邊?」
連用與同化
相信各位讀者讀了上引種種資料,自當明白以下這一點︰粵語的「邊」之所以可以用作「何」實在與「所」可以用作「何」之道理相同。因為在《舊唐書》及宋詞中,「邊」常與義為「哪裏」的「誰」和「阿誰」連用,於是被「誰」和「阿誰」同化,就有「哪裏」義。這就如「蘚」字因為常與「滑」字連用,而受其同化,於是有「滑」義一樣(參本欄「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