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20:54:2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第三隻眼看越南

法國軍校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德特格羅德(Benoît de Tréglodé)在談到中越關係時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論斷:由於腐敗一直侵蝕到越南政權的最高層,政治人物需要動輒動用巨額款項買官。如競逐政治局委員時,一名中央委員的一票索價百萬美金。此款從何而來?德特格羅德分析說,中國對越援款主要以投資、合作項目,甚至直接支持某國家領導人的方式實現。有人估算中國為了能夠掌握越南高層,對越援款達150億美元之多。
法國著名歷史學術雜誌《希羅多德》(Hérodote)去年第二期推出越南專題,吸引了筆者的注意。越南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但法國也是越南的敗軍之將。從19世紀中葉到1954年法國正式撤出印度支那,法國佔領越南長達百年,期間腥風血雨,文明交通,情仇交加。法國從印支撤出後,大量越南人移居法國,成為非洲移民之外的最大移民團體。雙方基於一段共同的歷史,在文化、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傳承下來了難能可貴的歷史記憶和可供借鑒的傳統。從越南撤出後60年後的今天,法國人對越南仍然保持着一種特別的情愫。
 
該刊物主筆在前言中寫道:「同亞洲各國相比,越南在法國人的眼中的形像是十分特別的。其中夾雜着尊重、好奇甚或一種欽佩。」在他看來,這一形像不僅是印支的其他兩國,老撾和柬埔寨所不具備的,也是同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國阿爾及利亞不可同日而語的。為什麼如此呢?作者認為有三個因素可以解釋此一形象:第一,越南是歷次印支戰爭的勝利者,包括60年代的越美戰爭、70年代末閃電般的中越邊境戰爭,當然也包括越法戰爭。第二,越南自80年代以「中國模式」為參照實行對外開放以來,經濟飛躍發展。第三個因素是在目前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中,越南也將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中越異同

 
這三個因素其實都同中國有着密切的關係。越南是中國的近鄰,在意識形態上長期同屬一個陣營,近年在經濟改革上學中國最成功的也是越南。同時從民族主義角度,越南利益同中國利益從現象上看,卻又是勢不兩立。如果將越南、中國設為看越南的兩個視角的話,從法國看越南則為我們提供了又一個視角。從這一視角出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比較中國與越南的異同。
 
一是中國模式與腐敗的關係。一般說來,國際輿論將越南的改革視為緊隨中國之後,又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成功變形的例證。越南從1979年開始其革新運動,此後經濟一直保持百分之七以上的速度增長。從目前看,越南的市場導向的改革似已走到了中國的前頭,但是越南離真正的民主化改革還相距甚遠。越南的經濟增長也同樣延緩了一黨專制體制的壽命。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將越南的改革模式看作是中國模式的翻版。
 
從法國學者的角度,越南模式即是中國模式,如果說中國模式的運行機制是政治專權、經濟開放的話,判斷其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經濟的增長。而社會全方位的腐敗則是這一模式形影不離的寄生物。中國當年啟動改革開放之時,不能說完全不具備理想訴求。但是1989年之後的中國社會卻離開理想價值愈來愈遠,無論是當年共產主義的平等與平均理想,還是民主社會的自由、人權價值。近年的中國社會,貪腐橫行、見利忘義、道德淪喪、人倫底線潰敗。在這種以物質利益導向的政策思路和價值觀的指引下,利益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不僅如此,利益還反過來嘲笑價值、貶斥理想。
 
同中國一樣,利益至上也是越南改革的價值引導。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必然導致腐敗,今天的越南,其腐敗程度即使說還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是同中國不相伯仲的。按照法國學者的觀察,越南腐敗已是無孔不入,國家機器內部無人不貪,時而有之的反腐運動也只是為了在歷次黨代表大會之前壓倒異己,進行權力重組。而越南賣官鬻爵甚至人民大會的買票現象,都已經高度貨幣化。如擔任總理一職需要國會多數通過,498個國會代表手中的一張票票價十萬美金,而要成為政治局委員則需要中央委員會(175個委員)通過,這一張票的價格要超過百萬美金。更有甚者,據說,越南人現在大多對這種現象安之若素,認為政權貨幣化會導致一種新的社會平衡。
 
第二個方面是民族主義。中國與越南在近代有相同的歷史遭遇,從民族主義角度,兩國可以互為參照。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時,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近代中國歷經國家分裂,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而最後走上共產主義建國之路。越南也經南北分裂、抗美戰爭最後統一於共產主義制度。反西方、反侵略無疑既是中國民族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越南民族主義的不變主題之一。同樣的,中國與越南建成共產主義國家之後,民族主義即同共產主義政權與意識形態宣傳和為一體,成為加強一黨專制的銳利武器。
 
然而,越南是中國的近鄰,陸上、尤其是海上均存在領土之爭。南中國海上有關島嶼歸屬爭端由來已久,對於南沙、西沙群島等一直存有歸屬爭議的島礁,周邊國家包括菲律賓、越南、文萊、馬來西亞、泰國均有領土訴求。近年來,由於中越之間在南海的領土與資源衝突,越南持續發生反對中國的民族主義遊行。
 
從民族主義的角度說,中越民族主義有着相當大的相通性。中國民族主義在將矛頭指向歐美或日本時,中華民族是以受害群體定位的,這種民族主義是一種悲情的民族主義。越南民族主義同樣由於法國殖民入侵和美國武力干預,也是一種悲情的民族主義。然而,當中國民族主義遇到越南民族主義之時,越南民族主義卻佔有更多的歷史悲情。當中國譴責西方以強凌弱之時,越南民族主義卻在譴責中國以強凌弱。面對越南,同共產主義結合的中國民族主義也失去了優勢,越南民族主義既可以通過對歷史的詮釋,將中國放到日本的位置上去;也可以通過對未來的渲染,將中國描繪成對越南及對越南海洋核心利益虎視眈眈的獨裁帝國。
 
換句話說,當越南悲情與中國悲情相遇時,越南民族主義略勝一籌。 2014年5月越南發生的規模龐大甚至導致暴力事件的反華遊行就是明證。

 

反華浪潮 只是兄弟唱雙簧?

 
不過,中越海上衝突所導致的、越南民族主義的反華遊行,遠沒有達到不可控的程度。恰恰相反,同中國的反日遊行類似,越南民眾的反華情緒似乎也是可收可放,強弱有度。什麼機制決定這種局面?邏輯的解釋是越南與中國均是共產一黨政權,民族主義亮劍必先獲得官方許可,而其劍鋒也只能指向官方誘導和培育的目標。由於政權沒有制約,社會沒有媒體自由,沒有開放的討論,政權可以屏蔽歷史,也可以編造集體記憶,也可以封鎖信息。
 
不過,法國軍校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德特格羅德(Benoît de Tréglodé)在談到中越關係時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論斷:由於腐敗一直侵蝕到越南政權的最高層,政治人物需要動輒動用巨額款項買官,如競逐政治局委員時,一名中央委員的一票索價百萬美金,此款從何而來?德特格羅德分析說,中國對越援款主要以投資、合作項目,甚至直接支持某國家領導人的方式實現。有人估算中國為了能夠掌握越南高層,對越援款達150億美元之多。實際上,要上升至越南政權的三個最高職位:黨總書記、總理、國家主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中國的支持,一是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其實中國的支持本身就可以滿足這兩個條件。換句話說,獲得中國政治與金錢支持的越南領導人,當然不會坐視越南民眾的民族主義怒火過度燃燒。從這個角度,越南社會不時出現的看似洶湧的反華浪潮,不過是中國與越南兩個兄弟共產黨所演出的雙簧而已。
 
(封面圖片:亞新社)

陳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