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 + 活力 = 人類未來

社會光有活力,不注意穩定,就失去定力與秩序;但若穩定壓倒一切,就失去前進動力,一潭死水,墨守成規,舉步不前,也終將亡國滅族。

湯因比(Arnold J. Toynbee, 1889-1975年)是英國著名學者,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其巨著《歷史研究》也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成就」。由於他擁有一種全球整合觀念,堅信人類的統一性,故被學界稱為「全球統一的預言家」。

湯恩比被學界稱為「全球統一的預言家」,圖為其著作《歷史研究》的中譯本。(豆瓣讀書網)
湯恩比被學界稱為「全球統一的預言家」,圖為其著作《歷史研究》的中譯本。(豆瓣讀書網)

一、時代發展印證湯因比預言

在其《歷史研究》第49章末尾,他寫道:「中國似乎在探索一條中間道路,想把前工業社會的傳統生活方式和近代以來已經在西方和西方化國家生根的工業方式這二者的優點結合起來,而又避免二者的缺點⋯⋯如果共產黨中國能夠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面開闢出一條新路,那麼它也會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和世界都需要的禮物。這個禮物應該是現代西方的活力和傳統中國的穩定二者恰當的結合體」。

此乃40多年前,這位偉大學者的偉大預言。他說得多麼準確!歷史已完全證實,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尤其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確實在「社會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面開闢出一條新路」,如今又跨入一個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就是湯因比所期待的那條「新路」和那份「禮物」嗎!習近平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就是湯因比所預言的那個「二者恰當的結合體」嗎!它既包含西方文化之「活力」,又包含中華文明所代表的東方文化之「穩定」。

人類確實需要預言家。真正的預言家就是那些超凡脫俗、耐得住寂寞、學貫古今歷史、通曉東西方文化、胸懷人類未來的偉大學者。在西方世界,這樣的偉大學者,多數出自歐洲,尤其是英國。除19世紀生活在英國的馬克思、恩格斯外,20世紀英國的羅素、李約瑟、湯因比等大師級學者,皆對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具有精深研究與獨道見解。他們皆預言21世紀是「中國世紀」,是中國文化統一世界的時代。當然,我們仍應強調21世紀是「人類共同世紀」,世界將統一於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再創新。

相比之下,當代美國各類智庫、智囊團、預測中心比英國要多得多,但由於受制於各式財團、基金會,很難超凡脫俗,總是顯得十分浮躁、淺薄。他們對中國的預言,不是「中國威脅論」,就是「中國崩潰論」,總是偏執地搖擺於兩個極端。幾十年過去了,中國既未威脅、挑戰美國,也更未崩潰。相反中國正如湯因比所言,「開闢出一條新路」,奉獻上一份「中國和世界都需要的禮物」。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美國確實已取代了英國對世界的引領地位。但在學術思想觀念方面,時尚「牛仔」同「精神貴族」,確實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由於當今網絡傳媒的快速、躁動,那些思想家的巨著、鴻篇,早已被淹沒並淡忘了。然而,再繁華奪目的城市燈火,也絕對勝不過天穹中璀璨星斗的光芒;再有趣的「文化快餐」,也敵不過閲讀經典以獲真理的喜悅。這對眼下的中國,也同樣具有現實意義。我們要多一些沉思,少一些浮躁;多一些遠慮,少一些輕狂;多一些高瞻遠矚,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自負。

二、三大人種與兩大文化的形成

由於當代人類基因圖譜的研究成果,使人類起源研究從依賴化石鑒定轉為依賴於人類基因圖譜精確地追本溯源。終於明白當今人類,實際起源於十萬多年前非洲東北部的智人。後經幾萬年遷徙與演變,才形成如今的三大人種:留存非洲的尼格魯人種,遷到歐洲與南亞的高加索人種,遷至亞洲東部的蒙古利亞人種。

人種的形成,是智人適應當地環境的生物進化過程。而文明的形成,則是人類為了生存而從事勞動的社會發展過程。社會發展程度愈高、社會成員數量愈大,所形成的文明也就愈發達。因此,發達文明的形成,要求所處的環境既要適合人類居住又必須經過群體的艱辛勞動方能生存。北極圈附近的愛斯基摩人(又稱因紐特人),氣候極端惡劣,雖能靠捕獵魚類與海豹為生,但終究人煙稀少,形不成發達文明。留守在非洲赤道兩側的尼格魯人種,又由於生存條件過於優越,氣候溫潤,野生食物極為豐富。人們不必付出艱辛勞動就能生存,於是就一直停滯在採集、漁獵的原始部落生活。在外來文明入侵前,那裡就一直處於遠古的矇昧狀態。

而歐亞大陸板塊,是世界上最大的沿着緯度東西展開的橫向大陸,面積達9,000萬平方公里,東西寬約1萬公里。第二個橫向的為澳洲大陸,但面積不及其一半,地理、氣候條件也差。其餘大陸皆為沿着經度南北展開的縱向大陸。

當人類從漁獵採集的原始文明向農耕文明發展,最適宜的是沿緯度展開的橫向大陸,因為唯有緯度才決定氣候、季節,經度只能決定晝夜時差。農牧業生產主要依靠溫度、日照、雨水,這些皆取決於緯度。故歐亞大陸,尤其北緯35度線的上下的廣闊地區,最適宜於農耕文明的發展。目前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生活在這個地區。

歐亞大陸以帕米爾高原與喜馬拉雅山為界,可分成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高加索人種,東部為蒙古利亞人種。這兩大人種經過幾萬年的發展,尤其從新石器時代(約一萬年前)開始,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而在2,500多年前,西方的古希臘文化與東方的中華文化,就各以其著名思想家,而並存於世。如西方的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等,東方的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與釋迦牟尼(他實為蒙古利亞人種)等,幾乎都是同時代的偉大人物。他們各自代表着東西方兩大文化的主流。

三、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

特定文化只是特定社會經濟生活的反映。2,500多年前的中國,依靠與緯度基本平行的黃河、長江,而形成兩大片相連接的農耕區,有着東西緯度相同的日照與積溫、相同的季風雨水、相同的中游大平原與下游三角洲。面積之大,人口之多,農耕水平之高,規模之大,統一歷史之久,實為世界罕見。以此方能造就出中華文化。自漢唐以降,中華文化又擴展到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許多國家,構成了近乎一半天下的東方文化,這是蒙古利亞人種的文化。幾千年來,是人類唯一未曾中斷、一直延續至今的重要文化。

同樣在2,500多年前,以地中海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高加索人種的文化。由於尼羅河、兩河、印度河等,皆是與經度相平行的南北向河流,適於農耕的平原土地面積較小。因此規模不大、人口不多,形成許多分散的公國。這就是古希臘所代表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進行商品交換的城邦工商文化。後經古羅馬帝國的繁榮與擴展,形成地跨歐洲、南亞的高加索人種文化,也即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很少大一統過,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雖曾遠征過印度,但終未能持久。

由於東西方兩大區塊,人種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生產方式不同、歷史演變不同,就形成了東西方兩大文化的差異。

東方重農,農業依靠節氣,故在時空上,重時間的延續。重對自然的保護,天人合一。農業為合成過程,故在思維上重綜合。農業強調區域統一治水,故政治上重大一統,重穩定,也重人文科學的發展。

西方重工商,工商靠地域的流通,故在時空上重空間的擴展。尤其工業革命後,開發出化石能源,能源利用是分解、還原過程,故在思維上重分析、重還原論。他們重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強調征服自然。工商又強調自由交換,故西方文化重人的自由、創新、獨立、平等、法治,也使自然科學得到巨大發展。

東西方兩大人種,同時而異向地發展,幾千年來就形成偏重點不同的兩大文化。東方文化最值得弘揚的優點是穩定;西方文化最值得弘揚的優點是活力。

四、兩個形象化的比喻

為了淺白表達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筆者悟出兩個形象化的比喻。

第一個比喻是「石頭與彈簧」的關係。每個人可比喻成一塊石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比喻成一根彈簧。一個孩子出生,石頭較小,但離不開父母,同父母間就有彈簧相聯繫,長大成人後,石頭大小就定型了。同親戚、朋友、社會關係等聯繫的彈簧愈來愈多。因而整個社會,就是由無數塊石頭,通過許多彈簧構成的一個立體網絡。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這個社會立體網絡。這一點,東方社會與西方社會都是一樣的。區別就在於:東方文化中的石頭,比西方文化中的石頭要輕小一些;西方文化中的彈簧,比東方文化中的彈簧要細軟一些。這個比喻反映,東方重人與人之關係,重集體主義。西方則重個人的獨立、自由。

第二個比喻是「金字塔與倒金字塔」。人們通信總要寫信封,西方是由小到大:名、姓、門號、街、區、城市、國家。是一個金字塔型,個人在最頂端。而我們東方人正相反,是一個倒金字塔型,由大到小:國家、城市、區、街、門號、姓、名。個人在最底端。西方唯一例外就是匈牙利,筆者曾經兩度訪問過這個國家。發現他們寫信封也是由大到小,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祖先是從東方遷徙過去的匈奴人。匈牙利婦女大多頭髮黑且直,眼球也是黑的,語言中許多發聲同我們一樣。雖是字母拼寫,但也有「象形字」,如剪刀就用4個字母,形象寫為“ollo”。

這個比喻說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東西方確有很大不同。東方是社會高於個人;而西方是個人高於社會。

因此,從這兩個形象化的比喻中可看出:就社會而言,東方社會的組織性、穩定性就比西方強很多。而就個人而言,西方個人自由度與社會活力又比東方強很多。

上千年的歷史事實,也印證了這兩個比喻。東方人是石塊小、彈簧粗硬,是倒金字塔型,確實使社會結構比較穩定。大一統的王朝更替,即使出現了分裂也是短暫的,總是重歸於統一;但個人的自由度與創造活力,確實不如西方。西方人石塊大、彈簧細軟,是正金字塔型,故個人自由度大,我行我素。雖社會穩定性差,分裂成許多國家,但個人的創新活力大,終使自然科學得到巨大發展。從而於18世紀爆發了工業革命,使人類從上千年的農耕封建主義社會,進步到工業資本主義社會。後於1840年,西方文化終於打敗了東方文化,這才促使東方人的覺醒。

五、既要創新活力又要社會穩定

西方文化由淺到深、由弱到強,尤其近300多年來的發展,終於在20世紀的全球化進程中,登峰造極,確立了其引領的中心地位。然而物極則反,數窮則變。西方文化由於過度重視個人自由競爭,就發展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與零和博弈,造成貧富懸殊日益擴大。從不斷的宗教戰爭,發展到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造成幾千萬人死亡。至今仍軍備競賽激烈,核武庫足夠毀滅人類數次。加上局部戰爭不斷、恐怖活動蔓延,使人類社會不得安寧。由於資本主義的貪婪,不珍惜自然環境,盲目開發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改變正常氣候,造成地球已不適人類居住的生存危機。

由上可見,活力與穩定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缺一不可。社會光有活力,不注意穩定,就失去應有的定力與秩序,天下大亂,國無寧日,民不聊生。但若穩定壓倒一切,社會光有穩定,沒有創新活力,就失去前進的動力,一潭死水,墨守成規,舉步不前,也終將亡國滅族。唯一正確是將西方的活力,同東方的穩定這二者恰當地結合起來;是將東西方兩大文化碰撞融合再創新。這也就是習近平所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就是把西方的活力同東方的穩定合二而一,相輔相成。

為復興為人類貢獻力量

按照馬克思主義正反合三段式的方法論,東方農耕文化是正題,後被300年前的西方工業文化反題所否定了。現在已進入合題階段,活力加穩定就是合題的主要內容,合題又必將否定反題。

這對湯因比來講,是一個偉大預言的實現,也是一個他所企盼的禮物;而對於進入新時代的中國人民來講,又是一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任務。

天降大任於斯,飽受百年苦難的中華民族,歷盡艱難曲折,終於時來運轉,迎來了光輝的新時代。我們定將奉獻出湯因比所企盼的那份禮物,將東方的穩定與西方的活力,恰當地融合起來,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一切力量。這既是人類之擔當,也是我輩之榮光。

2018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