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Jan 04 2025 03:49:0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程介明:「大教育」須全社會動員

程介明教授說,今天的學校體系仍按昨天的社會觀念設計劃一的課程,屬於工業社會的生產模式、大規模生產的框架,教學過程、內容、要求劃一,教育目標、考評、期望劃一。這是今天教育與社會的根本矛盾。

編按:2017年12月23日,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四屆年會暨教育創造美好生活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17位來自海內外的嘉賓圍繞「激發教育活力」發表了精彩紛呈的演講。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多名關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參與論壇,並與嘉賓交流,觀看網上直播的朋友超過100萬人。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教育學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程介明教授的演講題為「大教育: 教育之社會動員」,從當前的大環境談到教育的多樣化、學習的個人化,並提供了香港的大教育數據,發言摘錄如下:

一、 社會變了!變得認不得了!

產品:從滿足需要,變為營造慾望。

生產:從大量生產,變為量身訂造、少量多款(Less of More)。

機構:從金字塔式的科層(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變為一站式機構、小、扁、鬆散而脆弱。

職業:從從一而終,變為轉工轉行、間歇就業、失業創業、「啃老」。

總的來說:人的因素更加重要了!處處是道德操守的陷阱!個人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二、世界亂了!常規不再,常態不常

連綿的天災禍害、冤枉的人為意外、不斷的新舊疾病、莫測的經濟危機

突發的社會動亂、潛伏的戰爭隱憂、氾濫的貪污腐敗、任性的政黨紛爭

難防的恐怖襲擊、洶湧的越境難民、到處的造假詐騙、不意的民主結果

世界大局亂象橫生,危機伺伏。(程介明教授簡報)
世界大局亂象橫生,危機伺伏。(程介明教授簡報)

各地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爆發反抗浪潮。(程介明教授簡報)
各地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爆發反抗浪潮。(程介明教授簡報)
難民問題和造假問題不是單一地區受到的挑戰,而是全球議題。(程介明教授簡報)
難民問題和造假問題不是單一地區受到的挑戰,而是全球議題。(程介明教授簡報)

這些亂象,也許是方興未艾。二、三十年不會逆轉。我們的下一代必須比我們更加堅強。

三、科技洶湧而來!不由分說!措手不及!

第五大道──紐約的名店大街,1900年4月,擠滿在馬路的全部是馬車;1913年3月,短短的13年不到,擠滿的是汽車。那還是緩慢的年代。

今天的第五大道,說不定哪一年擠滿的都是無人駕駛的汽車。這一天會來的很快。這是說一個側面。

總的來說:信息傳遞的渠道變了!人類溝通的形態變了!

大數據:新的社會運作;人工智能:新的人機關係;新媒體:新的人際交往。

網絡:新的社會組織;道德:新的操守標準⋯⋯

四、不一樣的教育!返璞歸真 回歸學習

過去在傳統的工業社會:一技傍身、一紙文憑、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

新世代:教育多樣化、學習個人化。

關鍵在學習,但是我們對學習的掌握還很不足夠。須要取經於學習科學。

學習科學基本原理:人腦是可塑的,人的活動在塑造腦的發展。因此,人的經歷是知識的基礎。也就是說,知識不是外部輸入的,是在人腦的內部形成的。

因此,學習是個人化的: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同樣的經歷,不同的人,會形成不同的知識。

此外,理解和使用是交叉互為因果的。因此,學習與實踐並不是分割的前後兩個階段。

今天的學校體系屬於昨天的社會觀念、工業社會的生產模式、大規模生產的框架。基本是劃一的設計、劃一的過程、劃一的內容、劃一的要求,劃一的目標、劃一的考評、劃一的期望。這是今天教育與社會的根本矛盾。

社會是多元、豐富、燦爛的,個人也是多樣、豐富、燦爛的。在這兩大片豐富燦爛的大洲之間,連接的教育,卻是一條狹窄的獨木橋,學生只有少數的幾個科目、幾張試卷,幾乎所有的經歷都是在學校裏面。

如仍用工業社會的生產模式、大規模生產的框架來編定課程,劃一的教學過程、目標和期望會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囿於幾個科目、幾張試卷。(shutterstock)
如仍用工業社會的生產模式、大規模生產的框架來編定課程,劃一的教學過程、目標和期望會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囿於幾個科目、幾張試卷。(shutterstock)

五、教育新起點:獨木橋如何拓寬?

拓寬學習經歷,壓縮劃一元素,應該是教育走向新世代的起點。最近教育部提出,綜合實踐課程成為必修: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製作、職業體驗──很少國家有這樣的政策。這是個重要里程碑。

另類的學習經歷,必然會愈來愈廣泛。但是要提防以正規課程的思維處理另類的經歷。為此,必須摒棄耕種模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改變逢學必考的思想習慣,允許多樣的學習成果,發揮個人的特殊優勢,過程與成果同樣重視,把品格成長放到核心位置,同時調動學校以外的社會夥伴。

六、香港的嘗試

2016年,香港17名各界人士人組成的「教育 2.1」倡議小組,提出「全民教育 全面發展 全民投入」的「大教育」概念,英文是Education for All, All-round Education, All for Education。

「教育2.1」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人的素質:學識、素養、品質、價值

學識:包括持續學習、深入探究、綜合使用、駕馭科技等能力;

素養:群體合作、自省自理、跨越文化、靈活應變等;

質量:敢於創新、勇於承擔、不避風險、兼容並包、堅持原則等;

價值:關愛捨予、公義和平、相信理性、平等公正、熱愛自然、珍惜生命等。

這幾方面,相應的學習模式很不一樣,需要不同的學習經歷。學識主要靠課內學習,也需要廣泛的閱歷。素養和品質主要靠工作和生活的體驗和磨練。價值要靠潛移默化──家庭的薰陶、學校的文化、教師的身教。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個方面,媒體都起着非常顯著的作用。

2016年, 「教育2.1」做了一項228所學校(中、小、幼、特)的抽樣調查,發覺平均每所學校有9.8個項目是學校與校外機構夥伴舉辦的,涉及的校外機構有1,025個,包括商業機構、社會組織、高教院校、宗教團體。項目的品種非常多元,但大多數都不在校內發生。

這是在沒有政府政策的情況下發生的,都是學校與校外機構自發組織的,說明了教育不再局限在校內,學生提前經歷社會。教育成為全社會的關注,需要全社會的投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參加的校外機構,都以能夠參與與貢獻為傲。

在可預見的未來,學校仍然是學生學習的樞紐,但要掌握愈來愈複雜的學生經歷,學校資源就顯得遠遠不足。教師仍然是學生學習的關鍵,但教師角色必須轉變。

結語

傳統的工業社會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人的思維也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的工業社會,人們講究的是:分析、工整、嚴密、規範、劃一、整齊、邏輯、正統、簡潔;現在的社會,人們的思維傾向是總體、寬鬆、模糊、概念、多元、綜合、聯想、發散、複雜。

社會變了,變得很厲害,新的挑戰還在不斷地到來。傳統的教育走不下去了,我們若不主動改變,總有一天社會會逼着我們改變。

原載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刊登。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