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夥伴:人文精神

政府推動STEM教育,非常強調邏輯解難以及知識應用的重要性,是理性的層面。但感性的層面,例如德育及情緒教育,政府似乎忽略了。

隨着科技的急速發展,社會漸漸步入自動化的階段,愈來愈多的工種與行業均選擇引入機器,務求令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大量的科技相關產業亦因此應運而生。有見社會對於科技的人才需求節節攀升,教育界亦致力培育學生在科學及技術等方面的能力,以迎接社會自動化的浪潮,家長及社會大眾都非常贊成!

大家近年在世界不同的教育領域,都有機會接觸STEM這個新名詞,它正正是培養學生邏輯、數理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工程技術的綜合項目。STEM即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簡寫,全寫是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大家都發展新科技可以大大提高生產力,可以改善社會的經濟,繼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模式。因此,全人類都傾注大量資源發展STEM,在這個教學模式中,導師會以各種具互動性以及趣味實驗的教學方式,教授有關知識及技能,務求令學生產生對理工的興趣,並積極自發地學習。

然而,為學生未來投身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固然重要,但教授學生科技發展背後的目的與意義亦同樣重要。學生在學習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同時,亦必須充分了解推動這些元素的發展的原意是為了造福人群,推動社會發展,為大眾提供更便捷美好的生活。如果因為盲目追求科技的進步,而忽視人格及身心發展,無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不忘發展德育及情緒教育

在STEM的教育中,非常強調邏輯解難及知識應用的重要性,是理性的層面,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STEM在促進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效率之餘,亦有其問題存在。

例如:科技已經能夠複製猴子,究竟是否有一天可以複製人類?科技可以取代很多人類的勞動力,使人類減少了很多勞苦的工作,究竟人類是否真的變得幸福了?人類活在科技先進的地方,是否心理變得更健康?但現在的社會反映,在科技發達地區,人類反而出現更多的心理毛病,不容大家忽視!

大家思考世界科技在過去數千年不斷進步,但歷史告訴大家,不論科技如何先進,都敵不過人性的壞主意。需知道歷史是人類賴以進步的一面鏡,沒有歷史作為前車之鑑,難保社會不會重蹈覆轍,而倫理則是研究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門學問,當中不少理論對於促進社會健康起着關鍵角色。

在發展STEM的同時,社會必須同時重視發展德育及情緒教育,亦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每投放多一元於STEM的同時,亦應同時投放多一元於心理或人文科學的教育;現時已有部分本港的中小學效法外國的做法,在重點教授學生關於STEM的技能的同時,亦不忘發展學生在人文以及德育方面的知識,好讓學生在具備社會技能的同時,亦能夠認清自我以及社會價值,善用自己在學校習得的知識及技能,造福人群。

人文學科,如歷史或地理等科目,或許難以對社會收短期之效,但對於社會長遠的持續發展來說卻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若STEM教育的是知識及技巧的發展,是一種學術技能,但其他範疇的能力對於學生將來踏足社會亦非常重要,例如藝術、人際溝通、情商、抗壓性、抗逆能力等,這些都是STEM教育難以觸及的部份。

而與人有關的學科,如情緒及道德的教育,人文學科的發展等,正正能夠補足STEM課程人性化的部分。若能將人文科學與STEM並列,能達至相輔相成的效果,令學生在發展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能力之餘,亦能了解自己以及社會,推動社會科技進步的同時,照顧身邊的宏觀環境,真正達至多元教學,全人及全人類健康發展!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