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9月,反修例風波已持續了80多天,超越了2014年的79日違法佔中。面對史無前例的嚴峻局勢,行政長官邀請了多位社會賢達、大學校長交流,討論構建對話平台。席間多人支持成立法定獨立調查委員會。
但我始終認為,待風波完全平息後始展開調查才合適,目前仍有各種「活動」籌劃中,在事情不斷發展、不知何時才能止暴制亂的情況下,並不適合調查。再者,若要深刻剖析這次爭端的前因後果,由法官領導的獨立調查委員會並非唯一方法。
財富鴻溝青年絕望 當局須回應
我素來認為,那麼多年輕人憤怒得要走上街頭,又有那麼多「和理非」市民支持,香港貧富差距擴大,居住條件轉差,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等等,是深層次遠因。這些民生問題已引起國際傳媒關注,8月26日的《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便有兩篇文章探討這些問題,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文章訪問了不同背景的年輕人,他們都對政府有各種怨懟。年輕會計師住在港島「一劏六」的劏房,老闆要求他星期六日也得上班,他則選擇「上街」,因為他深感儲蓄無力,也不願意做樓奴把辛苦賺來的錢貢獻給地產商。20歲的自由設計師一直在前綫抗爭,他認為單單是反對修訂《逃犯條例》不會推動那麼多人上街,而是年輕一代對未來感到迷茫沒出路,收入低,買不起樓又沒錢結婚,而政府沒能改善他們的生活,終逼使那麼多人湧到抗爭前綫。
《彭博》另一篇文章則指出,在香港的另一端,多個地產商富可敵國,他們的生意全方位覆蓋市民的生活,掌握天文數字的財富。市民認為政府政策傾斜地產商,也沒盡力解決住屋短缺的問題,因而感到沮喪。巨大的財富鴻溝讓市民感到不公義,讓年輕人感到絕望,也漸漸讓社會走進撕裂的困局。
我十分認同這些分析,也理解年輕人為什麼會覺得無助、沒有出路。我認為行政長官必須在下一份《施政報告》中回應這些深層次問題,例如加快增加房屋供應,即使不能即時解決社會矛盾,卻是治癒香港的第一步。
企業顧股東 亦要兼顧持份者
事實上,在自由市場經濟及科技革命下,西方國家也面對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問題。
8月5日的《彭博》文章指出,美國是貧富差距最嚴重的發達國家,最富有的1%美國人掌握了半個股市。商界政界紛紛反思如何重新分配財富,縮窄貧富差距。美國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全都支持縮窄貧富差距的政策,包括開徵針對巨額財富及證券交易的新稅類。即使是傾斜商界的共和黨,也通過了限制商業巨企回購股票的稅務法例。
商界則反思企業責任。美國著名商科學院有文章It’s Time to Value Stakeholders Over Shareholders提出,企業不可以只顧股東,而同時要兼顧持份者,包括僱員、顧客,以至全社會,創造對整體社會有利的長遠價值。
基金界奇才、Blackrock主席Larry Fink在2018年撰文A Sense of Purpose,提出新的企業管理模式,同樣指出企業不能只追求經濟表現,還要對社會有正面貢獻,顧及所有持份者,包括股東、僱員、顧客及社區。JP Morgan總裁Jamie Dimon及Amazon.com創辦人Jeff Bezos也提倡放棄只追求股東盈利(shareholder-fixated profit strategy),他們聯袂181位企業高管,承諾企業必須兼顧僱員、顧客、投資者以至社會的整體利益。
近期各大西方雜誌均以類似的主題做封面故事,包括《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What are Companies for?、《財富》(Fortune)Profits and Purpose:Can Big Business have it both ways?等等,可見西方社會的共同方向都在反思政府應怎樣介入,重新分配財富,縮窄貧富差距。我認為這是正確方向,值得香港借鏡。若香港政府仍死守所謂自由經濟,不考慮介入,讓貧富差距繼續擴大,是與時代脫節。
領展應主動減租 共度時艱
在香港,財富同樣掌握在少數人手裏,上市企業只顧着股東利益最大化而漠視社會責任,當中以領展及港鐵的股票表現最好,股價無視地心吸力一路狂升,也是問題最多。
房委會於2005年出售予領展(及其後轉售)的物業,涵蓋市面上共180個公屋及居屋商場及街市,影響全港超過45%住戶的生活。「領展霸權」遭詬病十多年,當中以裝修後瘋狂加租、逼走小商戶,使物價飈升,街坊居民被迫捱貴餸等惡行見稱,拆售後的新業主只視商場為投資炒賣的工具,無心營運,甚至讓商場長期圍封丟空、改建為貴族學校或私營安老院,居民無法享用基本生活設施,本已對民生造成重大影響。
在近月局勢下,香港經濟下滑逐漸浮面,旅遊飲食零售業大受影響,據悉已有良心業主願意減租,與商戶共度時艱。領展呢?在抗爭遍地開花,商戶被迫落閘的情況下,領展商戶大呻生意慘淡,當中以飲食業最嚴峻,希望領展減租。這時候,領展應該捨棄「賺到盡」這不良心態,捨棄搞花樣活動當是企業責任的掩眼法;領展應該真真正正拿出企業良心,盡社會責任,主動減租!
至於港鐵一直把盈利凌駕社會利益,與領展不遑多讓。不論港鐵有多少故障、延誤、超支、工程醜聞,其股價仍然節節上升。在政府「以地養鐵」的政策下,港鐵擁有壟斷優勢,在港鐵站上蓋發展物業,賺取巨大收益。而港鐵利潤沒有封頂機制,物業及票價收入均帶來巨額利潤。而其票價「可加可減」機制,實際上是「只加不減」機制,對乘客構成沉重的交通費負擔。
改革港鐵票價機制 凍結票價
以我成立的新民黨及匯賢智庫為例,我們屬於小企,辦公室設在灣仔。我們很多同事家住新界,最遠的有天水圍、粉嶺、元朗等等。年輕同事起薪點與市面相若,以萬多元的月薪,每天乘搭港鐵上下班,交通費驚人,再加上早餐午餐的費用,可供消閒花費或儲蓄的餘款實在不多。
目前,政府佔港鐵75%股份,是大股東,港鐵董事局成員中也有政府官員代表,可是管理層往往以「照顧股東利益」為藉口,不接受政府的惠民建議,情況實在不能接受。
我認為,港鐵作為公用服務提供者,應該參考西方企業,重塑企業責任,改革管理心態,不能以利益掛帥。我建議改革票價調制機制,把「物業發展」及「物業租賃及管理業務」等巨額利潤也計算入公式內,藉以補貼車費,務求凍結票價,甚至下調票價。
誠然,面對目前抗爭不息的局面,政府要做的工作多而艱鉅,要縮窄貧富差距可謂任重而道遠,但正正是這樣,我們必須找出缺口,推動第一步改革,要求領展減租及港鐵減價,便是務實的開始。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