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謝宇:中國人為何迷信名牌大學?

像中國這種人人都想上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情況,在美國的確是沒有的。

中國人對名牌大學的迷信有多方面的社會原因。

一般而言,我們要對一個人進行評價,需要真正地去了解他很多具體的個人信息,但這些信息經常是缺乏的。所以在中國社會,知道某個人畢業於哪所大學,特別是本科大學,就獲得了對這個人智商或者能力的一種估計,其中包含有很大的信息量。

相反在美國,我們得知某個人去了某所大學,對於判斷這個人的能力和智商而言,其信息量是很有限的。

中國社會中,學校招牌所包含的信息量,主要是由極端的考試分層造成的。對學生的選擇機制導致了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學生,進入到不同水平的學校中,而且這種教育分層發生得很早。如此一來,那些好學校,不僅僅擁有好的物質條件和師資,更能擁有好的收生來源。

收生來源太過單一

這樣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相比美國學校的狀況,中國學校內部的差異性低而同質性高,也就是說,智力和能力相當的學生在一起,而背景不同的學生不太容易進入同一所學校。

所以我在想,中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相對來講比較優秀,可能是因為這些學校對收生來源的選擇比較好,而不是學生們在這裏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因此,即便這些頂尖學校的教育水平跟其他學校差距並沒有那麽大,這樣的選擇機制也能使他們的畢業生相比其他學校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或面臨其他機會時更具優勢。

從個人能力的角度來講,我們知道一個人最後的成功,其決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比如自信、善於溝通、能夠堅持、誠實守信,等等。

而在中國,高校進行學生選拔和分層主要是通過智力考試,這樣一來,他們非智力的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一些不好的影響。

從社會心理角度來講,在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中,個人滿足感是第一位的。在周邊人都很好的情況下,雖然你事實上也很好,但你很可能感受不到,也無法獲得滿足感。相反在一個相對較差的環境裏,你身邊人都沒有那麽好,當你顯得更好一些時,就會獲得很好的滿足感。這也就是所謂的「big fish in small pound(大魚在小魚塘裏)」。

我們在研究人口中的異質性問題時,一定是有組內差距和組間差距兩種情況。組間差距大,就顯示出組內差距小,這樣造成嚴重的群體分層,在組間比較時就會有很大的信息量。

這也是中國的商標社會特徵特別明顯的原因之一。為什麽會有商標社會?因為我們對他人,特別是陌生人,是無法獲知其個人具體情況的,所以就會經常根據他外在的顯性特徵,也就是其所在組的屬性來對其進行判斷,比如看看他穿什麽牌子的衣服或戴什麽牌子的錶。這種作法在中國是很有市場的。

美國講求打破隔離

說回到大學,因為其內部的同質性很強,並且大學按照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了分類,所以由此也會造成很多社會性問題。

其中一個社會問題就是,所謂高智商的人不知道一般人、普通百姓是怎麽想的,住在高檔小區的有錢人不知道平民是怎麽想的。所以在美國,經常講要打破這種分隔或者割裂,比如說要做到黑人和白人的種族平等就要打破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隔離。

中國社會的分隔也很嚴重,而目前大學、中學、小學的做法,即通過智商和家庭背景進行隔離性分層,我覺得對社會是有害的。

特別是很多中國頂尖高校的畢業生,他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沒有對社會中一般老百姓的了解,即便得到很好的工作、很高的工資,他們有可能還是覺得不滿足。為什麽?因為他們覺得身邊同學找到的工作更好。但他們不知道一般學校畢業生的收入和工作是怎樣的水平和情況。所以,學校之間的分類,給出的信息量太大。

實際上,在一個相對不太成熟的社會,情況反而會更好一些。比如我們1977屆和1978屆的大學生,因為當時的高考制度還不完善,所以這種分層現象還不是那麽明顯。

在美國,因為有很多優秀的地方性州立大學,比如佛羅里達大學、密歇根大學、德州大學等,所以實際上有很多一流的學生都不會選擇去哈佛或耶魯等頂尖大學。

我身邊就有具體的例子。我有一個得意門生,她目前在哈佛做助理教授,可以說她是我們這個領域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將來應該能夠成為終身教授。考大學的時候,她被普林斯頓大學和密歇根大學同時錄取,但她沒有聽從父母的建議,而是放棄了普林斯頓大學,選擇留在密歇根大學。

這樣的例子在我身邊並不罕見,我經常會碰到有學生跟我講,他們原本有機會去普林斯頓、哈佛、耶魯這樣的名牌大學,但因為家庭或其他原因而選擇留在地方院校讀書。

這樣的結果是,也許地方院校總的來講不如那些明星學校,但它裏面最好的學生,跟明星學校最好的學生也不會相差太多。

當然,美國的不同院校之間也有很多差異,各有特點。

中國高等教育只有壟斷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的同質性還是比較強的,教學任務比較單一,課程設置也相差不大。

然而隨着個人的成長,越是到受教育後期,其區分度越大,因此表現出的個人差距也會越大。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階段,其所接受的教育就更加具體和個人化。

總體而言,這種區分度隨着教育階段的提高而加大,大學超過中學、中學超過小學。

不過有趣的是,像中國這種人人都想上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情況在美國的確是沒有的,真的並非每個人都想去哈佛、耶魯或普林斯頓。因為美國真的是有一個比較成熟的高等教育市場,而中國是沒有這樣的市場的,中國只有壟斷,因此那些好一些的學校可以在各方面壓過其他學校。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