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世紀之交我們推行了教育改革,並提出改革的急切;之後是落實改革的方向和路線圖,繼而發展成甚具震撼性的課改和學制變革。轉眼間近20年過去了,被稱作「教改白老鼠」的新學制首屆學生到了今天,或已完成博士課程了。
教育非改革不可的一個重要因素: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型社會,人才培育的方式、學習能力的培養、必不可少技能的營建等等,都與過去有很大分別;所以教育制度和課程內容也必須有所革新。
教育與知識型社會
這方面的討論早已多如牛毛。簡單地說,知識型社會對知識本身、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創造知識都有很大的要求;社會成員必須習得多元化的通用技能去處理知識。因此,知識和創新,是一個知識型社會的必要成份。
回顧本地過去十數年來的課程革新、社會的改變,尤其是新知識、新職業的湧現,上述知識型社會的特徵確是明顯的。因之,上屆政府倡議推行STEM教育,甚至不少學界中人重提要大力發展創意教育,其實都是回應邁向知識型社會的需求。
參考鄰近地區或海外先進的教育體系,STEM教育和創意培育都是教育發展的火車頭;雖然我們起步遲了,或者有其他別的拉力分散了注意力,但贊同要從教育上作出配合的專家學者實非少數。
建立知識型社會和相關的教育發展,與社會本身是分不開的;所以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變化,往往亦影響了教育的發展。這是最近幾年很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教育、專業化和發展
教育是否一個專業?這是一個老掉牙的提問。
自從教統會第五號報告書發表以來,學者或前線同工、甚至本專欄的同文已有不少探討,可是仍未有清晰答案。事實上站在不同的崗位,從各個角度來論述都可能出現很不同、甚至有所矛盾的答案。
但規劃教育大局、落實教育政策、在中小學校園實踐教學過程等等,即使教育不被接納為專業,但肯定是需要由專業人士執行的。相信這批執行者都擁有相當的專業知識。
然而,社會現況所見卻是惹人疑惑的。不論推出政策要保證素質,至到前線人員設計工作紙或教學的過程,教育界的上下各個崗位,都是需要有相當專業能耐不可!但另一邊廂的政界人士或家長,卻往往針對教育現況提出不少非專業的批評,有些甚至可以歸類為反專業的。
這種狀況存在已非一朝一夕,那是長期的、甚至隱然見到背後的脈絡!
這種有欠專業操守、專業知識、懷有各種各樣企圖的批評的存在,對教育實踐和未來發展是否有益和有建設性呢?還是留待大眾和相關持分者再加思考。
政治訴求促現去專業化
這種外行領導內行、肆意謾罵式的批評、非專業蓋過專業的討論,其實並非只在教育範疇,在其他早已建立專業規範的職業,如醫護、執法、司法、社工等等,莫不如是。簡單地講,這是一種去專業化的現象。
造成這種去專業化現象,本身可能是個值得研究探討的課題。從社會觀察來歸因可見有兩個方面;第一,業界本身因擴張速度快而令促進問題產生機會的增加。社會上充滿嗜血傳媒伺機追擊,令個別問題出現後業界因擔心而欲收藏不公布,結果爆煲釀成大災難。這就形成了不做不錯、不試新方法等不良發展的習慣。
其次是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禍心,濫用政治訴求手段變成常態。由於社會政治化,劣質政治化現象泛濫,個別政客或意見領袖為了個人私利把問題放大、甚至製造假新聞來提升自己的可見度;當中引入民粹、放棄專業更成為引爆手段的首選。
去專業化現象已經毒害着社會各個範疇,教育界亦不例外;最終將影響到教育的發展。令人難堪的是,現時正是需要教育發展去支持鞏固知識型社會之際!快快扭轉這類去專業化、非專業手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