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分享提到我們能常存感恩的心箇中原因是能夠「知足」。一個經常能夠保持常存感恩心態的人就能有正向的態度與思維。這種態度與思維也能助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因此也會感到喜樂。
在知足這個課題中,知足是可以表達為一種處事的態度,是可以引發喜樂的。不少人可能會理解當有「知足」,就會很容易沒有動力去追求更美好的事物,其實知足並不等於安於現狀、墨守繩規、一成不變或不思進取。相反知足是一種態度,能表達並不貪婪。在人生之中,當我們對物質能夠知足,在心態精神上就能夠滿足,喜樂隨即油然而生。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健康,就能夠保持正向思維,自信亦會自然地流露,性情也會出現不亢與不卑。
大家還記得阿Nick嗎?他天生就失去了四肢,但他仍能堅毅地面對生活。他的能力與常人無異,甚至他能夠做到的可能比你和我還要更多。雖然外表上他有所缺乏,但他的心態卻是富足,他能知足,能樂觀地面對人生。《聖經》中提到「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第六章6至8節)
知足就是一種態度,在現今的香港,若非處於極度異常的情況下都不會出現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說實在的,食得不夠豐富或住得不夠寬敞很可能會出現,因為這是很主觀的感覺,但何謂吃不好或住不好?這些卻是個人的感受,就是因人而異了!當你和我在知足的時候,一碗白粥加點鹽也是很美味,可是當我們不知足的時候,即使有一頓豐富的自助餐來大吃一頓,也會感到不足夠。
因此話說回來,怎樣才可以培養孩童知足的人生態度,筆者相信這就需要從基本做起,一同塑造人生的價值觀:
不存貪婪的心
父母自孩子年幼就要樹立「路不拾遺」的形象,讓孩子從中學習誠實。
還記得有一天,筆者到了一所連鎖式快餐店午膳,正坐在我同枱的有一位老婆婆和一位年約八歲的孫兒。當時他們大致用膳完畢,老婆婆就命那位小孫兒到自助桌上取牙籤,小孫兒取了兩根牙籤回到婆婆的身旁,婆婆的第一句回應並不是「謝謝!」而是「為什麼得兩根?」當時我望着那位小孫兒無奈的眼神,隨後婆婆即道:「拿多些,可備用!」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那情景還深深的刻在我的腦海裏。我想到的是婆婆傳遞了什麼信息給孫兒?兩根不就是足夠嗎?孫兒又有什麼錯呢?連一句道謝也沒有,那孫兒在小事上多取了,將來在其他層面上若認為有個人需要時又會如何決擇呢?
知足,必須從小在生活習慣上建立。
學習記下擁有的
現時在學校的課程中,教師們都會教導學生摘錄筆記的方法與技巧,學生會把知識性的資訊記錄,日後重溫,這絕對是可取之道。然而,我亦想到人生的經歷點滴,也不是很值得記錄的嗎?由於筆者是一名教徒,因此都有把感恩事記錄的習慣,雖然説不上很有系統地記錄,但每遇到人生路上認為值得記錄的人與事都會摘下。久而久之,每當遇上多一件感恩事情的時候,只會感到更加感恩與幸福。那份常存感恩的心,總叫我學會不去計較,不去記惡,因為我是豐豐富富的,我有的很足夠,學習體會「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
總而言之,幫助孩子建立與記下所擁有的,讓他着眼於人生所豐富的,而不是人生的不足。
快樂的標準
何謂快樂的標準,這絕對是一個主觀的標準。因此,我會將這個標準「降低」。打個比方,放假做什麼才是快樂?有些人要往外地旅行,有些人要吃一頓大餐,更有些人可能要做一些與別不同的事情才能感到快樂。對我而言,我會教導孩子放假的時候能自由自在地走到超級市場,與家人一起看看有什麼可以替家庭補給,這份關係就是「快樂」。又或者能夠在放假的時候與家人一同到圖書館看看圖書,吃個下午茶,能夠安舒無憂,就是快樂。因此,我們要幫助孩子學習知足,知足其實是可以很簡單的,亦需要很簡單。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