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顯微鏡所學到的事

許多事情,有時候不必急着妄下結論;擱一擱、涼一涼,遲些再看,或許會迥然不同。

我做了病理科醫生這些年,天天看顯微鏡,觀察細胞,診斷疾病,漸漸學懂一些道理。

(一)原本以為,以高倍鏡頭將標本放大幾百倍一千倍,讓每隻細胞的內部構造一覧無遺,便可診斷病源。但其實,有時使用低倍鏡頭、從「遠距離」看顯微鏡,反而更能縱觀大局,察覺到真正問題所在,勝於終日埋首細枝末節;做人,亦如是。

(二)疾病未必一定循規蹈矩,世事往往出人意表。明明病人所有症狀徵候都指向肝癌,顯微鏡下也是一貫肝癌細胞的模樣,病理科醫生仍要抱着懷疑的態度,一邊看、一邊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即使它們發生的機率極微:「肯定是肝癌?會否是轉移過來的腎癌、腎上腺癌、皮膚黑色素瘤、肺癌,抑或是良性的肝增生瘤、變異增生、結節性增生?」

不論事情如何明顯,都要保持思想開放、從多個角度觀察,才可以盡量減少失誤,和作出最穩妥的決定。

(三)工作久了,間中會「腦閉塞」,顯微鏡愈看愈糊塗,怎麽也想不出結果;此時,最忌鍥而不捨、勉強立刻作出判斷,因為在壓力之下出錯的風險很高。我們病理科醫生的共同信仰,是將標本擱在一旁,過1、2天,當平心靜氣時再看顯微鏡,會驀地豁然開朗,一眼就看通,非常神奇。

同樣道理:許多事情,有時候不必急着妄下結論;擱一擱、涼一涼,遲些再看,或許會迥然不同。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許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