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余其偉從廣州轉到香港演藝學院擔任教學工作,亦打開了本地粵樂發展的新一頁。余其偉當時已經是國際樂壇上的粵樂名家,也有不少本地的樂手曾經跑到廣州隨他學習。但始終因路途所限,本地有心學習的樂手很難有機會隨老師長期習藝。特別是粵樂一類的傳統樂種,要學得當中的精粹,需要長時間浸淫。他受聘到香港教學以後,音樂學院的學生與其他一些本地的樂手,才有機會更全面的學習。不像以前只能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匆匆隨老師拉奏一、兩首樂曲便算學成。
來港傳授粵樂 培養青年演奏家
余其偉擔任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前,曾在學院主持一次教學示範。當時筆者與音樂學院的院長同為觀眾之一。示範結束前,我請余老師示範一下即興演奏粵樂的特點,他便輕鬆地把一段《旱天雷》以完全不同的風格演奏了3遍。院長顧品德是來自英國的小提琴家,對粵樂的認識不多,但也馬上給他那種看似隨意但又細膩活潑的演奏打動。
其實余其偉剛到學院的時候,追逐現代胡琴技法是音樂學院學生的主流思想。對粵樂一類的地方樂種,感覺是技術難度不高,按着樂譜演奏便可。幾年下來,大家才認識到要掌握當中的竅門,把看似簡單的樂曲演奏得渾然天成,是一個需要認真觀摩和感受的過程。近年香港有多位年青的演奏家,在他的薰陶下,已經能夠以相當成熟的風格演奏粵樂。而且余老師的教學,並不局限於胡琴學生,其他青年樂手的技藝亦通過他的教學得到提高。另外,不少本地專業樂團的演奏家,雖然來自廣東以外地區,對粵樂本來不太熟悉,亦經常找余老師學習。
余氏盡得個中三昧
說到余其偉的演奏有什麼特色,為何能夠打動觀眾?其實粵樂本來是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突顯出珠三角地區人們靈活多變性格的音樂。他的演奏既有一般平民的生活氣息,亦有不失高雅的精緻感,可以說是充分展示了粵樂的特色。
要達到這樣的高度,與余其偉不斷追求藝境與意念的創新有密切關係,這一點從他1977年開始跟隨劉天一學習一事便可知一二。劉氏雖然是一代大師,但余其偉追隨他學藝時,其實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奏家;找劉天一學習,是要在藝術上追求更高的境界,絕不是抱着找個名師為自己鍍金這種功利思想,余也經常談及這段珍貴的師生情誼。1982年,余其偉在武漢舉行的全國民族器樂獨奏觀摩演出中,憑着演奏《鳥投林》與《思念》兩首樂曲,獲得24位評委一致通過得到首獎,亦突顯了粵樂作為地方樂種的魅力。
其實余其偉曾經說過,他對藝術境界的追求,亦隨着歲月的遷移有過多次轉變。年青時的演奏可能是炫技的成分多一點,近年則傾向更為精煉的音樂表現。他的粵樂演奏,可說是盡得個中三昧。其一是雅俗共賞,深得粵樂能夠在傳統樂種中別樹一格的趣味。其二是不拘一格,演奏華麗而不會流於花巧,簡約而不失精緻。其三是意境深遠,除了在《思念》《琴詩》《粵魂》《珠江之戀》等曲表現高難技巧和高遠境界,往往也於《漢宮秋月》《平湖秋月》《雙聲恨》等小曲中表達了意想不到的哲理情趣。聽過他現場表演的觀眾,相信亦知道他會隨着演奏情緒的變化,隨時為觀眾帶來驚喜,表現了樂曲中意想不到的意境。
盡得風流,深透粵樂三昧,是余其偉粵樂人生的寫照。如果有機會能夠欣賞到他和眾子弟的演奏,實在是觀眾的耳福。
「播藝•傳薪」余其偉粵樂藝術音樂會
10月29日 晚上8時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節目資訊: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 tc/music/programs_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