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事私事大件事

辦盛事無疑是件好事,盤活經濟,但為公的,要計好數和要有清晰的論述,為私的同樣要計好數和關好門做自己的事,別違背悶聲發大財的原則。不管是公是私,都要打好預防針,有時,更要準備好給事後吃的頭痛丸!

近日有不少體育盛事在本港舉辦,為社會民生和經濟活動注入不少動力實可喜。然而不得不提醒的是,體育盛事的短期經濟效益向來不被會計師或經濟學者看好,所以,盛事的搞手,不管是私營還是公營的,都得打醒精神,瞻前顧後,以免好心做壞事。

盛事賬難平

衆所周知的超級盛事,如奧運會、FIFA世界盃、歐聯決賽或美國的超級碗,對舉辦地區帶來一定的流量經濟,它們通過吸引遊客和其花費,為地區帶來增量的經濟活動,盛事還可能留下持久的基礎設施或形象遺產等。但從歷來的數字上看,近年不少經濟學者和公共財政的關注團體,紛紛指出,由於替代效應、擠出效應和洩漏效應,真實的經濟影響,可能低於推銷活動的經營者在事前的預測,而且差別可以很大。所以,有許多就盛事在結束後進行的經濟分析,會因應當時手頭上的樣本和數據,指超級盛事對主辦城市或國家的經濟影響,其實是很小或沒有。自然,這與不少的效益可能是較為間接的有關,這説法與數據的採集和量度的問題,不無關係。

舉辦超級盛事,尤其是奧運會和世界盃,非常昂貴。主辦城市通常必須建造合規格的新型體育設施,並對周邊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行重大翻新或投資。(亞新社)
舉辦超級盛事,尤其是奧運會和世界盃,非常昂貴。主辦城市通常必須建造合規格的新型體育設施,並對周邊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行重大翻新或投資。(亞新社)

收入不好計算,但成本卻是硬核的擺在面前的!舉辦超級盛事,尤其是奧運會和世界盃,非常昂貴。主辦城市通常必須建造合規格的新型體育設施,並對周邊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行重大翻新或投資,以應對各種項目和賽事與日俱增對環境和賽館的要求,與及消費者和贊助商等買方嚴苛的需求。而且許多的成本和花費,在建設期完成後並未停止,營運成本,特別是即時傳訊、科技體驗和設施安全方面的投入,是持續不斷並急升猛漲的。

推動盛事靠潛實力

儘管如此,但地球村內不只只有經濟人,還有政治經濟人,在許多情況下,各地的城市和國家競標盛事活動,是為了本地的聲望、市民的自豪感、或提振當前的士氣,不僅僅純粹是經濟原因。同時,不管是哪一種政治經濟體制,各地又有不少的利益集團,支持盛事的舉辦。要知道,個別的利益集團的加總,不等如全體的公眾利益,在公衆利益難以界定和釐清的情況下,各單位推銷促進自己有份的項目,並從活動賺取收益,正常情況下是合理不過的逐利。在這些動力驅動下,他們亦會張羅一番,發揮政治上潛在的影響力,促成盛事。

近年在國際盛事的話題上來了有一批新參與者,那就是受woke運動影響的公民社會,他們在反盛事運動中,特別活躍,並譴責這些被指為「大白象」的工程。在奧運會和殘奧會的舉辦和競標中,常見到這幫新派的身影。他們對名聲不太好的國際足協的批評,就極不客氣。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運動員作為盛事的焦點人物,也可能成為關鍵人物。近來,以體育應該非政治化的原則的名義保持沉默,似乎已經不「酷」了;另一方面,不少健兒,因為社媒上廣受關注,似乎亦愈來愈成為社會議題的推動者別有用心的拉攏對象。

所以辦盛事無疑是件好事,盤活經濟,但為公的,要計好數和要有清晰的論述,為私的同樣要計好數和關好門做自己的事,別違背悶聲發大財的原則。不管是公是私,都要打好預防針,有時,更要準備好給事後吃的頭痛丸!

原刊於《足球周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