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日與幾個年輕老師茶敘,席間有老師談及她新相識的男朋友。她大呻她的男朋友不濟,力數他的缺點:每次外出用膳「AA制」、毫無自信、沒有上進心、20多歲還是個普通文員、薪金微薄、打機為樂、沒有計劃將來。她給他的評語是「一個廢青」。
「廢青」定義不斷改變
同枱的另一位老師回應說:「他願意工作,不宅在家打機過日子,已不算是廢青了。我教的那班中六學生,每天上學,例必遲到。男的兩手空空上學,女的只帶個手袋回校。學校是他們過日辰的地方。對於老師安排的功課與作業,他們只寫上姓名,便交給老師。上課不是『晝寢』,便是打機。年初報名考DSE的時候,大部分同學都不報考,沒有思考自己的前途。相對你的男朋友,他們才是廢青呢﹗」
同枱的幾位年輕老師,嘰嘰喳喳的對「廢青學生」這個話題說個不停,卻總是離不開「這是教育的失敗」、「都是手機之過」、「他們沒有學習動機」、「缺乏家庭教育」、「受朋輩影響」、「對前途感到迷惘」……他們談論着「廢青」之所以「廢」的原因,但所談及的原因卻是老生常談,當有一位任教名校的老師問他們如何把這些學生導回正軌的時候,他們都說不出具體的方法。筆者相信這群年輕老師,對「廢青」了解不多。
「廢青」,最早期的定義是對社會沒有貢獻,只是靠父蔭而生活的「靠爸」、「啃老」一族。他們一無是處,學無所成,最終是「賠光家產的富二代」;其後的「廢青」,指的是沒車、沒樓、沒有學位,不思進取的年輕失敗者;當下的「廢青」,是在面對生涯困境的問題時,他們無能為力,於是也就放棄,接受現狀的一群。其實他是比較被動的一群,是競爭世界的「魯蛇」(loser)。他們的無奈與消極,被認為是會的錯,是為政者的失誤所致。面對這些「廢青學生」,老師有不一樣的反應,有些老師會讓他們自生自滅,有些會苦婆心不斷嘮叨鼓勵勸諌,有些具有政治偏見的會不斷的給他們灌輪負面的意識。
怎樣對待「廢青學生」?
當老師遇上「廢青學生」時,該以什麼態度對待他們呢?
筆者從網上看過一篇《什麼是「廢青」,什麼是「傑青」》的文章。內容談及一位在小學和中學都就讀傳統名校的學生,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但在升讀中四時出現逆轉,於是就開始反叛,問自己讀書是為了什麼。卻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最終成為問題學生,開始「廢」,最後是不能在原校升讀,只能轉讀他校。轉校後,環境變了,他更「廢」,睡覺逃學,用髒話罵老師,最終被踢出校門。父母盛怒,將他遂出家門。離家後為了生活,只得找工作,他說他那時是的感覺是「Walking Dead (行屍走肉)」。
可社會是現實的,短時期的工作,讓他明白中學畢業證書是社會基本的入場券。於是重回校園,重過「廢青學生」的生活。在一次與同伴去夜店時接觸到Hip-Hop音樂,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決定拋開學業,投入音樂。他把自己的作品刻錄成CD,提着那紅白藍膠袋,到賣潮流商品的小店免費派發。得到的回應是「我不要你的東西」。他說他那一刻的感覺是在向人乞討。可他並沒有放棄他的「廢理想」,轉戰街頭表演,在街頭表現時,雖獲唱片公司垂青,簽約成旗下藝人,可惜工作機會一直不多,被人「廢棄在一旁」,他決定與唱片公司解約,自己創作,最後能躋身主流媒體。
故事中的「廢青學生」的「廢」萌芽於「成績逆轉」、「對讀書的目的迷惘」,因「被踢出校」進而「敵視老師與學校」。當老師遇到這些學生,第一步要做的是告訴他們「他們中學肆業證書(完成中學階段的證明)是可以坐回來的」,以紓緩他們對學校的敵視。「廢青學生」一般都是「自我意識」甚強的人,他們不喜歡被人「過度關懷」,所以當老師遇上「廢青學生」時,切勿孔子上身,突出自己「有教無類」,要解除他們對你的「戒心」,更重要的是秉持老莊的「無為」教育理念,行道家教育的「真人」,認同他們的「在校養生」的意識。這或許有違教育政策的質量要求,但當政教不清,教育目的不明的紊亂時刻,「廢青學生」日多(看報考DSE的人數從2012年的70282人跌至2018年的50642人便可以一斑),作為老師,我們真的要思考當我們遇上廢青的時候,該怎樣做。
參考資料:
《什麼是「廢青」,什麼是「傑青」》©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