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衣飾華貴 愛的象徵 畫功輕快 細緻逼真〉(二之一)
本欄於2月6日春節前,跟大家介紹了哈爾斯(Frans Hals, 1582-1666,圖1)1624年繪畫的《笑容騎兵》(The Laughing Cavalier)[1]。 過去兩周分別給大家介紹了荷蘭黃金時代(1581-1713)的歷史政經背景與畫史概況,在這背景上,今天來跟大家看看哈爾斯這位黃金時代繪畫三巨頭之一的一生,他的畫作與影響,相信更具意義。
黃金時代 最早大師
哈爾斯1582年在安特惠普(Antwerpen)出生,三歲隨雙親移居荷蘭哈林(Haarlem),是第一代移民,也是唯一出生於16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該時代最早的主要畫家。比倫勃朗(Rembrandt, 1606-1669)年長24歲,比維梅爾(Vermeer, 1632-1675)足足大了半個世紀,可做他倆的父祖,見證了荷蘭國勢不斷攀升的黃金時代上半葉。
哈爾斯終身只在哈林區活動繪畫,倫勃朗出生於大學城萊頓(Leiden),20多歲移居阿姆斯特丹,距離哈林很近。而維梅爾一生都在台夫特(Delft)度過。三人同期多年,荷蘭國境也不大,惜史料沒有三人互動溝通的紀錄。亞洲普遍只談倫勃朗與維梅爾;在荷蘭,哈爾斯卻比維梅爾更受尊重,在老家哈林有自己的博物館,是當地名勝。哈爾斯其實做出多種突破與創新,只是後來倫勃朗光芒太盛,20世紀後大家都為維梅爾的光影着迷,容易忽略前人,望此文能加深大家對哈爾斯的認識與欣賞。
哈爾斯1610年出道,時宗教畫在荷蘭已失去市場,其早期畫作雖也展示了繪畫風景與靜物的能力,但哈爾斯決定專攻人像。出道不久即非常成功,就是他從不離開哈林,外地客戶要找他畫像需自己跑到他畫室,生意仍其門若市。惜其長壽,風格漸與潮流脫節,畫家通常不擅理財,晚年經濟困頓,猶幸得哈林市政府尊重,少有的給予特別補助,畫家得以84歲高齡安然離世。
微笑自然 抓拍一瞬
時人像畫大多正襟肅立,畫中人不苟言笑,以示高貴莊重。當時荷蘭充滿積極自信的氣氛,哈爾斯本人可能也天性樂觀,獨愛描繪畫中人面帶微笑,姿態自然生動。他的好友艾薩馬沙就在其1626年的畫像中(圖2)側身而坐,眼望畫面左方,好像正跟畫外人對話似的。
畫中人神情坦率,姿態輕鬆自然,好像當今「抓拍」攝影的一瞬間。配合哈爾斯獨特的快速有勁、自由奔放的筆觸,給人一種放鬆舒坦之感。哈爾斯應很喜歡畫中人這個姿態,其後畫了多幅相類作品。同行亦爭相模仿,包括女畫家朱迪思·萊斯特(Judith Leyster)幾年後的自畫像(圖3)[2]。
到了晚年,哈爾斯70歲後,許因經歷了經濟困難,經過歲月的沉澱,變得較着意筆下人物內心與性格,呈現出較深沉嚴肅的探討,繪於1660年的《男士肖像》(圖4)乃其中代表。夫婦同框 巧笑倩兮 親蜜互動
筆者個人最喜歡的是兩對新人畫像。第一幅《花園中的夫婦》(圖5,Married Couple in a Garden)就是圖2的艾薩馬沙四年前與太太的新婚畫像,也是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Rijksmuseum)最受歡迎的畫作之一。此畫現在看來好像沒什麼特別。時歐洲新婚夫婦喜畫雙人像為紀,唯手法呆板,只是把男的單人像與女的單人像並排擺放。
哈爾斯打破框框,不單男女同入一畫,還描繪了夫婦親暱的互動。兩人靠的很近,面帶微笑,太太輕鬆的把手擱在丈夫的肩膀,各自斜斜的跟觀者眼神接觸,把觀者拉近。哈爾斯還一反平常室內的描繪,安排夫婦倆坐在戶外一顆大樹下,背後看到噴泉雕像,好像就在公園野餐似的。
呼吸着新鮮空氣,接觸到大自然,觀者與畫中人更感自在從容。近景緊密,遠景疏朗。前景用色較濃,後景明亮。虛實對比,開闊了整個畫面與視線,讓前景的兩夫妻更形實在。畫面充滿愛情與忠貞的象徵,洋溢着熱情、歡樂、輕鬆的氣氛。
第二對新婚夫婦,雖依傳統男女各一幅(圖6《斯提芬努斯·桌洛迪畫像》與圖7《伊莎貝拉·考伊曼絲畫像》),並排而放可清楚看到兩人的互動,更特別的是太太採取主導,一反傳統的被動角色。她身朝畫面右方,側腰轉身,「回眸一笑百媚生」,嘴角含春,美目盼兮,手持玫瑰遞向畫面左面的丈夫。
丈夫滿目含情,眼神充滿期盼,微笑看着太太,伸手準備接過花枝。兩人,尤其是太太的姿勢非常有動感,好像舞蹈中一個轉身。通常哈爾斯筆下的女子衣着嚴實,就像圖5的女子,高領子加大幅蕾絲蓋着胸前,用頭巾緊緊裹着挽起的髮髻。此畫的太太雖不算輕狂,卻露出了一點胸部,沒有裹着的頭髮顯得有點凌亂,額角垂下幾條髮絲,應是一位比較活潑開放的女子。
畫家把光都聚焦在她臉上、胸部,使她的皮膚更如象牙似的亮滑溫潤。兩畫並列,觀者可以感受到新婚夫婦間的愛戀。惜1886年後,兩畫勞燕分飛,丈夫落戶安特惠普博物館,太太卻被巴黎私人珍藏,要「見面」只待網上印刷品上。好像還是夫婦同框比較有保障,不易分離?
歡樂全家 缺一不可
其實這也很難說。哈爾斯就有一幅大型全家福,畫主本希望看到夫婦倆加上14個孩子濟濟一堂的家庭樂(圖8)。 惜多年後還是被割成幾塊(圖9),一家人散處歐洲各地,幸得有心人努力整合,一家子最少在電腦上得以團聚[3],唯至今仍未尋得原畫(圖8)右下角黃色圈內部分,復原師只能試圖利用原畫不同部分複製粘貼(copy and paste)調改補足。
其中左下小孩在哈爾斯完成原畫後才出生,父親請另一畫家把她補上,可以看出此女孩姿態較呆板,其他家庭成員都有良好互動,只她一個這麼少的孩兒獨坐一隅外望畫面,於情於理皆不合,顯得不太協調,既打破哈爾斯精心捕捉的親摯一刻,也破壞了畫家原本的斜線構圖。不過補添畫從來不討好,故亦不能苛求。
透過復原整合,可以看出原畫生動活潑,觀者好像可以感受到每個人物的呼吸,聽到他們的歡笑打鬧。畫家同樣把一家子放在戶外,讓大家感覺更輕鬆無礙。構圖高低變化,配合自然環境,起伏有致。此乃畫家較早期作品,已可看出其駕馭人物眾多場面的能力,既能鋪排有序,人物各具特色,又與他人保持適當互動,表達出融洽歡樂的家庭氣氛。
動感群像 突出個性
哈爾斯對組建群像畫真的有一手,這也是他初出道賴以成名的伎倆。1616年他為《聖佐治市民警衛隊委員宴》(圖10)畫的群像就與別不同。今天大家最熟識的警衛隊群像畫肯定是倫勃朗(Rembrandt)的《夜巡》(Night Watch,1642),把群像畫推到高峰,許多方面都達到極致(下星期本欄會介紹此畫)。唯哈爾斯繪圖10時,倫勃朗只得10歲,《夜巡》比此畫晚了一個世代足26年。若比較同期其他畫家的群像畫如圖11《聖安迪仁市民警衛隊1619年委員宴》,就可以看出哈爾斯的多方突破與創新。
圖11可說是千人一面,構圖一字排開三層,清一色黑色背景,總體死氣沉沉。反觀哈爾斯的《聖佐治市民警衛隊委員宴》(圖10),不單靜物如那白色桌布畫的不錯;斜線構圖活潑有動感,後面加插風景增加畫面深遠度與開揚感;兩個警衛隊委員扛着大旗,好像準備隨時出動似的;每人樣貌,姿態與性格都鮮活突出;使用明亮自然的白色、天灰藍色、綠色、紅色等來平衡那些差不多清一色的白領黑衣。處處突顯哈爾斯精妙的處理手法。
圖10《聖佐治市民警衛隊1616年委員宴》非常成功,哈爾斯收到更多同類委託。《雷尼爾隊長與鮑傅副官的阿姆斯特丹市民警衛隊》(圖12)是畫家唯一不在哈林區完成的作品。跟其他地方警衛隊群畫不同,阿姆斯特丹的習慣全體肅立。故此只得隊長與副官坐下,餘皆為站立式全身像。
哈爾斯完成了畫面左面部分與右面隊員較重要的部分,如臉與手,希望隊員能到哈林畫家畫室完成餘下部分,隊員最後改聘高迪(Pieter Codde)完成。唯光看左面部分已經很突出。200多年後,梵高就對畫面左緣的旗手讚不絕口,認為哈爾斯能夠只混雜兩種顏料就畫出不同材質、不同光度的銀色效果,非常出色,讓他百看不厭。
生活風俗 自信樂觀
除了純人像畫,哈爾斯也畫了大量人物風俗畫。荷蘭經過多年不屈抗爭,從西班牙君主暴政中取得獨立,獨有的共和國政制鼓勵人民自主自強,經濟迅猛發展,人民得以享受和平富足的生活。透過哈爾斯的筆觸,呈現出當時荷蘭人民朝氣蓬勃、充滿希望、自發自信的精神面貌,奠定了荷蘭現實主義繪畫。
無論是調皮的兒童(圖13)、熱情戲謔的樂手(圖14)、情緒高漲的醉酒青年(圖15)、或精神有點失常的女子(圖16),哈爾斯都能細心觀察,以他輕快奔放、短促跳躍的筆法捕捉到他們的神髓。一個樂天坦率、熱愛生活、尊重生命的畫家,才可以這麼真實的呈現一個個鮮活跳脫的畫中人,一幅幅歡樂諧趣的畫面,讓觀者感受到荷蘭黃金時代前半期自信樂觀的繁榮景象──每人都相信明天生活只會更好。
奔放筆法 平等處理
哈爾斯突破傳統畫法,不追求一筆一筆、細心精緻的描繪、平滑的畫面,他運筆奔放洒脫,色彩簡樸明快,營造出色的動感與即場感,同時能迅速、精準的「抓捕」人物瞬間的表情與心態。這種畫風啟發了後來許多畫家,採用相類筆法,包括與他同期的荷蘭後進、19世紀印象派畫家與後印象派同鄉梵高。
有評家認為,沒有哈爾斯走在前面的突破,後來的人像畫包括倫勃朗的,可能會完全不一樣。許多繪畫學生,尤其喜歡臨摹他的畫作,觀摩他清晰顯露的筆法,是學習技法的最佳方法。
19世紀法國畫家馬奈(Édouard Manet)與德加(Edgar Degas)受到哈爾斯題材的啟發,開始走入中下階層,大量描繪巴黎咖啡廳與酒館中平凡而真實的市民生活。哈爾斯繪畫警衛隊的方式,畫中人無分主次,賦以同等重要地位的處理手法,同樣啟發了馬奈,以這種手法畫了大量畫作,呈現當時巴黎人民的生活,至今觀看還可以感到好像就在現場,體驗到當時公園裏,人來人往的各色人等,酒館裏的熙熙攘攘,呈現了非常真實的即場感、現代感。
哈爾斯是荷蘭黃金時代畫界三巨頭,最早期、最年長的一位。下星期介紹第二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倫勃朗。看看相隔20多年的後進,怎樣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開創全新的局面。
注釋:
- 詳情請參閱本欄〈衣飾華貴 愛的象徵 畫功輕快 細緻逼真〉(「哈爾斯」系列二之一)圖1。
- 朱迪思·萊斯特亦是一個有名的畫家,本欄上星期〈荷蘭黃金時代:多畫種多風格 小畫派商品化 自然寫實有趣〉可以看到她的畫作《男子利誘女子》(圖4)。
- 西班牙托萊多美術博物館於2019年得到其他兩畫畫主協助,將此三幅被分離的畫像並展。惜至今仍未尋得原畫右下角部分(圖8)。可能原畫太大,買家難覓,只好忍痛切割成幾幅小畫,讓人買來裝點家居。
「哈爾斯」系列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