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港小四學生的閱讀能力世界排名下降,而且閱讀興趣方面更是排在榜末,是何原因?
記得1996年由中大學者牽頭的一項研究,己經發現本港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小三開始下降,多年來未有改善,奇怪的是,本港學生的成績,多年來與世界各地比較,卻仍然名列前茅(如PISA成績:15歲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為甚麼?再次說明我們學生的成績是逼出來的。有人說:是怎樣出來的也好。最緊要是成績好,大家好交差,是嗎? 我們學生的讀書興趣排榜末而成績卻在前列,對兒童的人生而言,是極大的扭曲,也即是說學習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着極大的壓力。2000年開始的教改,標榜「拆牆鬆綁」,今天看來還是原地踏步。
不過對於閱讀能力下降,我個人卻有另外一些看法,希望專家們求證。事緣閱讀能力排首二位的是新加坡及俄羅斯,我覺得影響閱讀能力的除興趣外,便是閱讀材料的素質及閱讀時間,智能手機的興起有否影響?假若小朋友的時間及興趣被手機的遊戲佔據了。閱讀時間不足及閱讀材料的素質欠佳,必對閱讀能力的下降有極大相關性。相信俄羅斯兒童被手機攻陷的程度不及香港,至於新加坡,就算手機普及程度高,假若成人能夠提供較高素質的閱讀材料,對閱讀興趣及能力或許也有幫助。無論如何,兒童的閱讀興趣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問題。至於用了太多時間於補習,如何紓解,其實答案是有的,只在乎我們的決心。
二、為何老師不贊成明年全面復考小三TSA/BCA?
有關明年會否全面復考小三TSA/BCA,相信在年終時「檢討委員會」會有一個建議。我個人對此問題的看法一向十分明確。
若說是學習的回饋,辦法十分多,用一個統一的測考,滯後的報告,對不同學校的教學有何裨益?答案不言而喻。若說是監管,好,不可以抽樣考、隔年考? 以前我們用學科測驗監管各校水平,今天PISA的每三年抽樣4500-5000名15歲學生的測試,沒有認受性?我又不覺得。
去年有50多所小學做了一個小三TSA的題型、水平及報告模式的研究。今年又全面在小三BCA用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做了測試。明年六月我們可以做一個抽樣測試的研究,再對應以上兩年的研究成果,在小心分析後再決定前路,不可以嗎? 記得成立檢討小組的初始階段。有成員認為:「抽樣考、隔年考不能減低考試壓力。」
一錘定音,便不再在這問題上深入研究,即是說,只能在改變報告模式,調校深淺度上,減低師生壓力了,假若效果理想,為甚麼還有八成老師反對全面復考?
制定一項教育政策,推行一個制度,對教育生態會有很大的影響,最近一個「未來教育指數」的研究認為,本港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表現遠遠落後於亞洲平均數,能不叫人警惕?
我順手拈來,以下各項本港教育政策影響深遠,最近還要頻頻「補鑊」,大家都不希望這會成為常態吧!
中史科的地位 (最近修訂為初中必修科)
中文科取消篇章教學 (最近修訂為文言文回巢)
小學社科健合併為常識科 (因小學老師科學科教學的本科培訓不足,令科學科學習效能未彰, 未能補救)
中學DSE考試通識科獨大 (還未見改良的曙光)
推行STEM的百花齊放,無所適從 (這只是一個開始)
教育界同工們,社會發展一日千里,不停地考驗我們的識見及承擔,我們要不停地發問一些好問題,以及為問題尋求最佳的解答。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