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學文憑試「跳船」說起

教育當局指中學文憑試的「跳船」情況屬正常現象,有關數字與舊制相若。然而,如新高中課程架構下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不被正視,社會精英將繼續流到國際學校或提供國際課程的私校,年輕人又繼續「被失敗」,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互動及了解將繼續減少, 社會矛盾擴張,怨氣繼續積累,長此下去,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
新高中課程及學制自2009年推行至今已有六年光景,第四屆的中學文憑試亦正如箭在弦。然而,據報章報道,應屆文憑試「跳船」情況嚴重,日校考生人數較中四選修時少逾7,800人,「跳船」比例創近年新高。可是實際的「跳船」情況可能早已在初中或更早階段開始,筆者相信真實情況比上述數字所反映的更為嚴重。
 

低不就

 
自當局取消中三初中畢業和中五中學畢業兩個出口後,新高中學制下的中學皆實施平衡班,即中一至中六班數一樣,與以往高中和預科班數較少的情況截然不同。學生不論能力和性向皆能升讀新高中課程,公平的理念雖好,但對一些學習根基稍遜,或是能力在於學術以外範疇的學生來說,這以升讀大學為目標的課程,就如一座高不可攀的山。結果,在一些成績稍遜的學校中,便製造了大量「失敗者」,不少學生明知自己無法取得入大學的最低要求,便選擇不報大學聯招(JUPAS),連數百元報名費也省下來。聽說一些學校只有約十名的中六學生報大學聯招。在自知跟不上的情況下,不少高中學生一早已採取放棄心態,這是其中一「跳船」的主因。
 

高不成

 
另一邊廂,筆者聽到一些近年大受歡迎的一條龍名私校或直資學校,其家長於數年前千辛萬苦送了子女入讀後,卻在子女升讀初中時,又為子女千方百計轉讀國際學校,或是提早送子女到海外升學。不用多說,毅然選擇為子女轉離這些名校的家長,當然是社會上最有社經地位的精英份子。為了留住這批最具競爭力的家長及學生,不少這類有名望的學校也在高中開辦 IB、IGCSE、GCE A-Level 等國際課程。這現象與新高中課程架構要求不無關係。
 
新高中課程設有中、英、數和通識四個必修科,可是不少外國大學在收生時卻不計算中文和通識這兩科。名牌大學如劍橋和牛津,在收生時要計算五科成績,在不計算中文和通識的情況下,學生就要在文憑試中最少修讀七科,較香港的大學收生要求多一至兩科。再且入讀這些海外名牌大學競爭激烈,分秒必爭,要多讀兩科不被計算的科目,不化算!加上中文和通識這兩科均並不易讀,中文科更被冠以「死亡之科」之名,取優異成績的安全系數不高。香港人最為實際,花了時間又難保有好成績,以入讀海外名牌大學為目標的香港尖子,怎不考慮「跳船」呢?
 

對社會的長遠影響不容忽視

 
教育當局指中學文憑試的「跳船」情況屬正常現象,有關數字與舊制相若。然而,如新高中課程架構下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不被正視,社會精英將繼續流到國際學校或提供國際課程的私校,年輕人又繼續「被失敗」,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互動及了解將繼續減少, 社會矛盾擴張,怨氣繼續積累,長此下去,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
 

陳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