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教育未來指數說起

一丹奬特別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IU),透過與17位國際專家進行深入訪談,制定全球未來教育指數。指標內容涵蓋教育制度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

一、教育未來指數

綜合傳媒報道,2017年9月19日,一丹奬基金會公布由經濟學人智庫設立的「全球教育未來指數」,機構從教育政策、教學環境和社會經濟狀況三大範疇,評估全球35個經濟體在培育年輕人應付未來社會所需能力的整體表現。結果首三名順序為新西蘭、加拿大、芬蘭,至於新加坡排第五,屬亞洲第一,遠遠拋離全球排第十四位的香港。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顧問Trisha Suresh表示,香港在教育政策的評分較落後,而多元文化及包容程度亦未如理想。

一丹奬特別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IU),透過與17位國際專家進行深入訪談,制定全球未來教育指數。指數從教育政策、教學環境及社會經濟狀況三大範疇作比較,指標內容涵蓋教育制度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如創新和分析、創業、領導力、數字科技、全球意識和公民教育、跨學科等,讓年輕人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大會指全球教育未來指數是首個全球綜合指數,研究對象為相關經濟體中15歲至24歲的年輕人。

中國和印度擁有全球最多的勞動人口,但排名並不靠前,印度排名第29,內地排名第31。

她續指,香港整體表現得68.5分,優於亞太區整體平均水平的60.2分,卻又遜於高收入經濟體平均水平的71.8分。

其中,香港在教學環境質素得80.7分,遠優勝於亞太區平均的62.6分及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分74.4分。她分析指,香港對教師培訓的質素較高,教師海外學習等經歷都有助優質教學環境。

不過,在教育政策方面,香港僅排名第22位,得分54.8分,該分項表現,遠落後於榜首、得分87.5分的新加坡,亦不及亞太區整體平均水平59.1分和高收入經濟體平均分平67.7分。

Trisha Suresh認為,特區政府新推行的中學職業輔導政策仍未有足夠時間見到成效,相信未來相關排名會有所提高。

她續指,香港在多元文化及包容程度的指標評分亦未如理想,因此社會經濟環境方面排名僅得58.4分,排第21位,遜於高收入經濟體平均水平71.7分。

香港於此次排名表現遠不及區內競爭對手新加坡。

由於研究的內容牽涉未來發展,本港得分又遠遠落後於新加坡,教育界人士對此有一定的關注。

 二、舊事重提︰

作為一位小學前線的退休工作人員,以上研究的發表勾起一樁往事︰以下我會用四個小學教育團體在2015年底的一個研究「小學校長面對的挑戰」,做一些比較分析及回應。

為了深入剖析香港小學校長面對的挑戰,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香港小學教育領導學會、津貼小學議會和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四會同意合作,分別派出數名代表共十多名成員組成「小學校長面對的挑戰」研究小組,就小學校長的領導、面對困難、人手管理、工作表現、持續進修、對教育政策的看法和其他與小學校長相關環節進行調查研究,以讓公眾和政府正視小學校長面臨的危機和挑戰。為了從全方位了解與小學校長工作相關的挑戰,「小學校長面對的挑戰」研究小組分別向小學校長、副校長和資深主任等三方面開展調查;小組於2015年5月4日向全港小學發出問卷,並一共收到164份校長問卷、154份副校長問卷及160份資深主任問卷;按每校一校長計算,是次調查最低回收率為31.2%(全港有526間小學計)。

三、「小學校長面對的挑戰」研究的發現

根據2016年1月發表的初稿,以上研究共有十點發現,但今天我選取其中兩項或被認為與上述香港未來教育指數有關的比對一下︰

1. 有關小學校長對教育政策和校本執行政策情況的看法,研究小組參考了香港初等教育研究會於2008年進行的《小學校長看教育政策研究》調查,向受訪小學校長提供13項描述供回應。根據表1資料,在164名小學校長中,超過八成的小學校長認同下列四項︰「我經常是按校情推行政府的教育政策」(92.0%)、「我有能力按校情推行政府的教育政策」(89.0%)、「我期望我所屬的校長團體在將來對教育政策制定有更多發言的機會」(87.8%)和「我認為對教育政策發表意見是校長持續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82.3%)。另一方面,小學校長對「我滿意特區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時對校長們有充份的諮詢」(67.1%)、「礙於我能力不足,我很少在教育政策制定時參與」(70.8%)和「我在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時經常用個人名義發表意見」(73.8%)等三項有較多的不認同。是次調查既反映小學校長認為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諮詢不足,亦看到小學校長自認以個人名義參與政策討論不多;然而令人鼓舞的是,約九成小學校長認同和有能力按校情推行教育政策。

表1︰小學校長對教育政策與校本執行的同意情況

我個人認為以上的發現,與教育政策層面及教學環境層面均有相關之處。

(1) 很明顯,小學領導層對本港教育政策滿意度低,只有47.0%。

(2) 但小學領導層能按校情推行政策(92.0%),即是說能維持適當的教學環境去執行政策。俗語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政策層面未能令業界滿意,執行層面若有彈性(如按校情),便增強了教師的滿意度,間接改善了教學氛圍。

2. 在這調查中,有讓小學校長自評工作表現,副校長及資深主任亦就小學校長表現作評價,評分是以5分及格和10分為滿分。當中過半小學校長(57.6%)自認表現良好,自評表現為滿意和優異的分別佔19.0%和15.2%。根據表2資料,小學副校長和資深主任較多認為小學校長表現良好,回應百分率分別是佔40.0%和41.4%;其次則分別有36.0%和36.5%認為校長表現優異,這個回應率比小學校長自評優異為高。另一方面,評價小學校長表現為不及格的校長、副校長和資深主任則分別只有0.6%、2.0%和1.9%。整體而言,超過七成的小學校長、副校長和資深主任皆認為現時小學校長表現優異或良好(即8分以上)。

表2︰三者對小學校長表現的評分

我個人認為以上發現可以反映在副校長及資深主任心目中,香港小學校長的領導是稱職的,滿意率比校長自評更高,間接證明在中層人員心目中,對其工作環境及氣氛都相對地是滿意。

以上兩項都旁證了未來教育指數的一些說法:

(1)  本港教育政策的制定,要作更多諮詢及更新,

(2) 香港的教學環境仍然有一些優勢,團隊的互助支持及擁有感相對不錯。當然,下結論會太早,因為只是小學界的一些數據及指標,而有關研究也有一定限制。

 四、展望未來

我留意到研究機構強調的幾個元素,如跨學科技能、創造性和分析、創業、領導、數字和技術、全球意識和公民教育。報告亦提到:香港在多元化及包容度上都有不足。

若把以下三件近期熱門話題用以上元素檢視一下,相信更會加深了我們對本港未來教育前景的一些憂慮。

(1) 通識教育

近日教育界對中學文憑試通識科的發展有很多的討論。眾所周知,若干年前香港中學體制有文、理分組,學生被詬病跨學科技能薄弱,有學者提倡文中有理,理中有文,通識科便在這背景下產生,教育政策制定後,影響教學環境至巨,而大學收生亦因此作了一些大動作,通識被列為四大核心科目之一,一時間中學的教學及學習的生態大變,亦有人指出由於數學及科技教育課時被擠壓,不利有關學科的發展,一些改革的後續建議仍在發展中,但未見曙光。

(2) STEM

科技,工程,數學,科學等跨學科課程改革浪潮近日席捲全港中小學界,在改變時究竟我們需要接納多元發展,還是要一錘定音,統一改革的定位及模式? 對大學收生及不同學科的發展又有何影響? STEM發展又會否重蹈通識科的覆轍?

(3) 小三BCA

我個人覺得教師可以用專業角度決定校內的評估政策,及如何收取教學回饋,一個統一的考試可否兼顧不同學校學生學習及老師的教學需要,令人存疑,一個考試既要兼顧回饋及監管,能否奏效? 政策制定後,若對教學生態如學生壓力有較大影響。應如何取捨?我們是否又再需要一錘定音?

這與多元及包容又是否背道而馳?

記得當年提起新加坡發展創意教育,我們一些學界朋友掩嘴微笑,在我們心目中,新加坡在李光耀先生領導下實行家長式統治,民眾的創意能力難以發展……。多年後的今天,或許我們要再深入思考了。

無論如何,我們要急起直追。

但好心卻不一定會做出好事。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