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去年11月面世,1月底開始,短短數周,就成了全球的熱議。其速度之快,史無前例!而熱議的焦點之一,是教育。許多文章、評論、研討會、剛出台就已經落後於形勢,甚至沒有出台就已經變成昨天的議題。議題轉變之快,也堪稱史無前例。ChatGPT出台之後,迅速引起許多同類工具的誕生,從文字,延伸到語音、圖像、視頻……反正人類主要的表達手段,都可以替代。最近有不少香港教師做出不少試驗與嘗試,煥發出許多智慧。以下的觀察,與讀者分享。
第一層:學校行政。這是最直接的,也可以說是最簡單易行的應用。學校的報表、問卷、廣告、海報、會議紀錄……都可以用AI生成,而且可以根據要求,生成許多版本,可供選擇。這些,純粹是增加了非教學工作的效率,減少了行政瑣事的壓力,節約了非教學工作的時間;而不涉及學校運作的基本範式,因此容易進入學校。要提醒的是,不要因為方便,就反而增加繁文縟節。
生成工具,拓寬教學天地
第二層:教師教學。可以令教師備課更加省力──製作PPT、拍片、設計試卷、改卷……本來需要幾個小時搜索、合成、製作的,現在幾秒鐘就可以有草稿,加以修飾就可以使用。不過,生成式AI只是一個工具,需要輸入準確的要求,也就是要明確教師自己的意圖。還要加以反覆修改、潤飾。也就是要與工具互動,讓工具有最合意的表現。
第三層:教學革新。例如通過生成式AI,可以羅列出很多例子,供教師與學生一起評論、比較、篩選。也可以就某個課題,讓學生課前從AI得到有關資料,在課上共同分析、去偽、比較、整理。也有老師就名家名詩,生成類同的文章、劇本,比較各種文體。也有數理的老師,鼓勵學生用AI生成難題,共同討論、解答。這就需要(一)教師有寬闊的視野和亮度,準備容納許多雜音和錯誤;(二)教師有充分的自信,在種種混雜的訊息之中,整理出學生需要的學習。以上都需要教師學會與生成式AI工具互動,或曰教師學會訓練(train)這些工具。
第四層:學生能力。再高一個層次,就是讓學生學會訓練生成式AI工具。有教師曾經嘗試,讓智力略低的學生,在一些簡單的問題,糾正AI工具的作品。就像是較年長的學生,教導年幼的學生。由於可以安排層梯,每一名學生都覺得自己很有成功感。也有數理的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生成式AI工具,各自評閱自己對同一問題的答卷,由於是個別性的互動,遠勝於一名教師統一批改幾十份答卷。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生成許多試題,磨練思考。
以上的觀察,除了聆聽到老師們的嘗試,也受了這幾天幾個訊息的啟示。
第一、上周提到ChatGPT去考科舉,必定上榜。有老朋友反應:「考過至知!」一語道破。除非假設科舉的考官都是平庸之輩,ChatGPT的作品,也許可以交卷,卻難以期望有文采與特色。這位朋友也不是憑空評論。他曾經要ChatGPT作一首情詩。極快有出品,但是這位朋友說:「似乎沒有什麼詩意!」筆者謔說:「因為它遇上了真正的詩人!」這位朋友的確是一名天才橫溢的人物。筆者忽然醒悟,生成式AI,以超乎人腦的記憶與速度,也有極強的順從能力,極速「拼湊」出非常像樣的作品。因為只是高級的拼湊,平庸是必然的。這些作品,需要人類的智慧,加以修改與潤飾;就像一幅畫的線條勾畫,需要人類去着色。
生成工具,並非搜索引擎
第二、IB(國際教育證書)最近有一份通告。認為不會禁止生成式AI的使用,而應該與學生討論使用這種工具的操守。不幸地,這是國際上有關教育討論的主流。本欄上周文末指出:不應該以假設學生會不誠實地抄襲作為出發點;而是應該積極讓學生學會與新的科技同行。以上香港教師的嘗試,正好展示了這個方向,可以說是走前了一步。
第三、也是比較根本的,有教師詢問ChatGPT:「為什麼ChatGPT會犯錯?」ChatGPT答得非常詳細,看來也相當中肯。如下(感謝夏志雄老師傳來答案與中譯):
「ChatGPT是一個AI語言模型,使用複雜的演算法(algorithm)來生成基於輸入的回應。然而,像任何其他AI系統一樣,它可能會犯錯或提供不準確或不相關的回應。
ChatGPT可能會犯錯的一些可能原因是:
1.訓練數據不足:ChatGPT需要大量高質量的訓練數據來生成準確的回應。如果訓練數據不完整、有偏差或結構不良,模型可能無法學習生成準確的回應。
2.缺乏上下文:ChatGPT基於收到的輸入生成回應,但它可能並不總是理解輸入背後的上下文或意圖。這可能導致不準確或不相關的回應。
3.模糊性:自然語言通常是模糊的,同一個輸入可能因上下文不同而有多種含義。ChatGPT可能無法正確地消除歧義,這可能導致錯誤。
4.技術限制:ChatGPT使用深度學習算法生成回應,但這些算法具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它們可能無法處理罕見或複雜的詞語或短語,或者可能在某些類型的語言結構或語法上遇到困難。
總的來說,雖然ChatGPT是一個具有令人印象深刻能力的複雜AI系統,但它並不完美,有可能會不時犯錯。在使用AI語言模型時,重要的是要牢記這一點,並始終批判性地評估它們的回應。」
生成工具,需要訓練磨礪
這最後的一項訊息,令筆者茅塞頓開。一、生成式AI不是一個搜索引擎。要說搜索,還不如Google、百度。二、因此,看它的作品,主要不是看對與錯(因此其實不會干擾考試),而是看是否符合我們的意圖。三、歸根到柢,它是一種工具。四、但是它是一種有生成能力的工具,因此需要訓練。五、在這工具訓練不足的時候,它會弄出亂七八糟的作品,就毫不奇怪。六、訓練,主要是要輸入精確的要求(意圖、知識、情景、要求、上下文……),讓它順着我們的意圖去「創作」。(想起來,有點像訓練家犬。)
最後這一點,訓練,也許是對教師主要的挑戰。如何與生成式AI互動(訓練),也就是如何磨礪這把刀。但也要使用者學會刀法,因為知識的意義、教育的功能,也許會大變。這與傳統的教學,單一的渠道、知識、口徑、目標……都在教師的預期之下,很不一樣。
在生成式AI包圍之下,學會馴服(訓練)這工具,也許將是學生很重要的學習。
以上是筆者這幾天經歷和學習的總結。下一周,也許又有新的想法。莫怪!
本文的例舉,來自與翻轉教育協會的交談,僅此致謝。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