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調顯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發表的2019至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淨滿意度為2011年以來新低,有50%受訪者都表達不滿。一般解讀是今年預算案的「糖份」及「甜度」都比去年低,對利得稅、薪俸稅及差餉給予的一次性寬免較少,綜援「出三糧」縮減為「出雙糧」,又未有重推公屋免租、電費補貼或派錢4000元等額外「派糖」措施,自然難以贏得市民掌聲。
不過從另一角度看,亦有不少經濟學者對政府開支、尤其是社福開支近年不斷上升表示憂慮,質疑港府已摒棄過往奉行的公共理財做法,甚至可能有違《基本法》第107條規定的「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和「量入為出」原則。港府決定將824億元房屋儲備金撥回政府帳目,更被指是為了掩飾自己「使大咗」而運用的財技。
公共財政四大紀律規條
首先重溫一下回歸後多任財政司司長對「量入為出」原則的演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大公共財政紀律規條:
一、政府經常開支增長應與經濟趨勢增長相適應;
二、公共開支總額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不應高於20%;
三、除了政府綜合帳目收支平衡,也應力求經營帳目收支平衡;
四、財政儲備應維持在相當於12至18個月政府開支的水平,以便應付金融風暴等突如其來的衝擊。
就第一點而言,最近五年政府經常開支累計增長高達44.5% (表一),趨勢增長為每年7.6%,當中增幅最高是社會福利開支,五年來累計增長55.3%,趨勢增長為每年9.2%。然而同期的名義本地生產總值僅累計增長32.2%,趨勢增長只有5.7%,明顯已偏離了政府經常開支增長應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原則。
對於第二點,回歸前的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只有15至16%,到1998至2003年一度升至22%,主因是香港經濟受到亞洲金融風暴打擊而嚴重衰退,並非港府刻意破例大增開支,而有關比重不久就回復至低於20%。然而上年度的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已重上至超過20%,本年度預計還會升至21.6%,到2022年更達到22.7%。
政府經營帳目將連續四年見紅
對於第三點,預算案預計政府經營帳目會在本年度出現345億元赤字(表二),但之後四年都會錄得盈餘,拉勻五年計算仍接近收支平衡。不過,若扣除分四個年度回撥的824億元房屋儲備金(以投資收入方式入帳,帳目上列作經營收入),政府經營帳目實際上在2019至2023年連續四個年度都錄得赤字。連同非經營帳目,未來四年的政府綜合帳目,實際上也有三年會「見紅」,而且有關數字還未反映港府往後還很可能要繼續「派糖」。
最後一點是財政儲備水平,截至今年3月31日,港府仍坐擁約11616億元儲備(表二),相當於約26個月的政府開支,連同房屋備儲金更達12440億元,遠高於12至18個月的安全水平,這亦是港府可連續多年大手筆「派糖」的原因。而即使未來數年政府經常開支還會持續上升,預計去到2024年3月底,儲備水平仍可維持在約19個月政府開支,穩守過往公共財政其中一條紀律規條。
筆者列出上述數據和分析,並非要反對今年預算案,也不是在原則上質疑現屆政府的思財新哲學、新思維。事實上,不少社會人士都批評上幾屆政府及財政司司長為「守財奴」,未能真正做到「應使則使」,不必要地累積巨額盈餘和儲備。而正如陳茂波司長所言,在現今的世界經濟及政治環境下,港府有必要在公共財政上更加積極有為,才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和回應市民的各類訴求。
積極有為理財不等於亂花錢
積極有為的理財當然不等於亂花錢,而是要將珍貴的公共資源花在刀口上,包括加大基建投資、加快創新科技發展和加緊開拓海內外市場。港府在未來四個年度的基建開支平均每年超過1000億元,在創新科技方面的投資承擔及稅務優惠已累積超過1000億元,並推出了多項措施協助香港各界把握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方向絕對正確,筆者甚至認為還可再大膽和進取一點。
在回應市民訴求方面,今年預算案雖已適度「減甜」,但新推出的一次性「派糖」措施總額仍高達386億元,佔上年度587億元盈餘的66%,顯著高於陳茂波司長在去年預算案訂出,只會將約四成盈餘用作與民共享的指標,可見今年預算案經已兼顧民生所需。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投資、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又要關顧弱勢社群和應對人口老化等挑戰,如何能做到長遠收支平衡、不違反「量為入出」原則呢?筆者認為答案仍是要進一步加大投資和促進經濟發展,並須加緊配合國家最新的規劃與經濟發展。
加大投資可令政府收入上升
香港回歸祖國20多年來的經驗,以至回歸前的經濟發展史都告訴我們,香港每次出現經濟或財政危機,都並非因為港府主動大增開支、亂花公帑所致,而是由於全球或內地政經局勢出現急劇變化,香港經濟未能及時轉型或找到新的增長點。而每當香港能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經濟轉型及配合大環境發展,令到市民及企業的機遇和收入增加,社會對前景有信心,利得稅、薪俸稅,以至印花稅及地價收入等政府收入來源亦隨之回升,令庫房回復收支平衡,轉虧為盈。
例如在臨回歸前推出的玫瑰園計劃,最初亦有人質疑其需要性和財政可行性,最終該計劃未有導致港府財政「車毁人亡」,而是為回歸後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因相關填海工程及搬遷舊機場而得出的西九龍填海區及前啟德機場用地,多年來為市民提供了大量房屋單位,也為港府帶來了龐大的地價收入,時至今日仍在為庫房作出貢獻。事實證明整個計劃是本小利大、是有賺無賠的精明長遠投資。
故此,對於有人擔心「明日大嶼願景」填海工程會掏空庫房、花光儲備,令港府在未來十多二十年出現嚴重財赤,大家只要翻看上述歷史,便毋須過度憂慮。
總括而言,筆者對今年預算案及現屆政府的整體理財策略是支持的,尤其是有關投資基建、發展創科及把握內地機遇方面。唯港府長遠亦要留意經常開支增幅與經濟增長速度脫節的問題,避免兩者差距不斷擴大,甚至失控。
好的政策,不是要贏取一時的掌聲,最重要的是往後能有持續而長久的讚賞。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