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兩日就有1.5名40歲或以下市民突發院外心臟停頓,其中男性病發人數更比女性多一倍。而本港年輕患者死亡率亦高於全球平均。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心律會)委託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研究團隊,合作展開香港首個採用長達3年病例數據的院外心臟停頓(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簡稱「OHCA」)存活率大型研究。
研究團隊以回顧描述方式作研究,了解由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本港40歲或以下OHCA患者的發病率及其存活率。
港首個針對40歲以下OHCA研究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表示:「現時的醫學研究缺乏針對40歲或以下的OHCA年輕患者病發率及存活率。因此團隊希望是次研究可以引起大眾關注OHCA年輕群組,亦讓醫療界可以制定更全面的醫療策略,提升患者存活率。」
團隊的研究結果發現,本港平均每月有超過20名40歲以下人士出現OHCA,年輕男性患者的數目更較同齡女性多一倍。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徐幻博士表示,雖然研究發現年輕男性患者比例較多,但隨著本港人口老化,女性長者人口將較男性多。長遠而言,女性的發病率也會隨着年齡增長而上升,所以針對女性的教育及宣傳同樣不可忽視。
年輕男患者較女性多一倍
此外,研究亦發現接近一半的40歲或以下OHCA患者是在公共場所病發,但只有34%患者在病發時獲施以心肺復甦法(CPR)急救、獲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施救的患者更只有6.8%。患者出院比率亦只有4%,比全球平均比率8.8%為低。徐博士指:「今次調查顯示,能夠及時接受CPR急救的年輕患者,其出院率可以提升近5倍;若能即時以AED進行急救,存活率更可提高至近10倍。因此學習CPR及正確使用AED確實十分重要,隨時救人一命。」
為了更深入了解OHCA患者的發病情況,符教授表示團隊未來將收集2021年至2022年相關病例數據,從患者發病地點、時間,推測發病風險,並探討年輕患者存活率下降的原因。
醫生:拯救生命 分秒必爭
疫情下,不少市民都會相約三五知己一起進行如:行山等戶外活動,一旦同行者出現OHCA時,應該如何處理呢?
遺傳性心律基金會顧問蕭粵中醫生建議,同行人士應爭取「黃金時間」救人,在確保四周環境安全下,即時以心肺復甦法為患者急救,令其每分鐘死亡率降至4至5%,增加存活率。同行人士並應盡快報警求助,以待專業人員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