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愈發倚重創新人才

現代轉型的關鍵在於精英角色的改變(上)

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進步,創新這種人類腦力的產品重要性愈加增進。

人之成為人,決定於什麼?人腦,人的大腦,它的結構,它產生的功能。在紅色國家成長的人們自幼被教導:勞動創造了人。什麼是勞動?不外就是一些具意向性的行為。意向就是產生出對自己生存與生活有正面效用的產品。但是很多動物都有這種意向性的行為,或者說都進行某種形式的勞動。燕子築巢,螞蟻搬運食物都可以說是勞動,是不是說勞動創造燕子與螞蟻呢?人的勞動大約是人腦,人手與人力的三結合。這其中手與力其它動物都具備。唯獨人腦是唯人獨尊。所以說人的產生,發展也即人類社會發展最本質的動力在人腦,在人腦發揮出它的功能。紅色國家中獨尊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卻認為階級鬥爭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從而一切以階級鬥爭為務:奪取政權以階級怨懟為基礎,煽動仇恨;立國之後制度設置,社會運作都圍繞階級鬥爭。結果怎樣大家都知道了。因為在最根本的層次上作了錯誤的判斷。

人腦的功能是人作為人,及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動力。只是在人類歷史進入現代之前,作為人類滿足自己生存與生活需要的生產活動,受制於以人力作為生產動力的局限,即便人類大腦可以構思各種包括飛天遁地的奇妙意念,也難以付諸實行。從而人類社會有幾千年的,由生產能力低下決定的社會結構與模式。

動力機械的發明與普遍應用使人類社會進入了現代。現代社會因為生產能力與生產方式的根本改變,需要有與傳統社會不同的結構與模式。所有傳統社會和在傳統社會生活的人們都有一個現代轉型的問題。現代轉型最本質的關鍵處在哪裏呢?因為人類腦力在社會發展的根本重要性,筆者認定那些有著最聰明頭腦的,結成網絡的那一群人,他們在社會上的角色作現代轉變是最關鍵的。也就是本文標題所說的精英角色的轉變。

傳統社會與社會的精英

人類有記載的歷史只有幾千年,史前文明只有通過考古略知梗概。早期人類靠採摘,狩獵或捕撈取得生存與生活所需。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依靠大自然的賜予維生。這種生活方式是相當嚴酷的,因為大自然並不總是提供足夠的維生物資。後來人類因為求生的意志與經驗的累積,學會種植與畜牧,從而逐步進入農耕與畜牧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類的生存與生活條件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因為畜牧和農耕使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生存與生活所需帶來了相當的保証,而不是完全等待自然的恩賜。尤其是農耕,通過種植,人類週期性地從土地中獲得對人類極為重要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農業生產需要固定的耕地,有助於人們的定居。因而穩定的,持續發展的文明大體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誕生。相對而言,畜牧依靠的是把自然產生的,基本不合人類直接進食的草類作物,先由牲畜轉化為蛋白等然後供人類食用,一般需要有合於牲畜生長的諸如草地之類的特別自然條件,通常以畜牧為主的民族多不定居於固定的地方,而常因追逐有利的放牧地方而流動。

從人類出現農牧業開始,人類進入一個持續幾千年的社會形態。在這樣的社會裏,人類通過有意識的勞動,生產滿足自己生存與生活所需的產品。在這段歷史時期,人類社會因為各種需要和社會內部各種力量的衝突,爭奪而產生了國家。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相對而言,這一歷史階段習慣上稱為傳統社會。在傳統社會,人類的生產方式盡管千差萬別,但所有生產過程都可以分解為生產方法和生產動力。在傳統社會人類基本上以自己的體力作為生產勳力,盡管在某些地方或某些領域,獸力、水力甚至風力都曾被用來作為生產動力,但不普遍也沒有使人類根本突破體力的局限。因而生產能力受到限制,長期處於相當低的水平。就人類的個體而言,生產成果大體只能維持他本人以及他必須負蒙養及頤養責任的那些人的生存及生活,剩餘產品不多。並且在整個傳統社會以千年計的歷史過程中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且環球皆然。當時一個人的生命週期中,平均而言並沒有經歷福利的增長這種現代社會認定為理所當然的進步。

人類個體,在智力與體力層面都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尤其是智力,其賢與不肖相差不可以道裏計。因之,在任何社會裏都有精英即智力與體力相對突出者與一般社會成員的分野。

傳統社會受制個人的生產能力,只有通過搶奪或其他方式佔有其他人的產品與財富,才可以有高人一等的物質生活。作為精英因為各種利益考慮,以包括暴力在內的各種手段,在早期的人類社會基礎了建立國家,並逐漸壟斷權力,通過國家權力佔用社會其他成員的生產成果,使自己過上比一般社會成員好得多的生活。傳統社會主要以暴力建立的國家,為了鞏固它的權力,會以不同的方式吸收社會精英加入統治集團,以擴大統治基礎,保証佔用他人生產成果不會遇到太大困難與反抭;很多社會精英也會為五斗米折腰,選擇加入統治集團。總之,成功穩定的國家權力周圍聚集了社會主要精英,包括聰明的頭腦與力能扛鼎的武士戰將。這樣精英們都有強化國家權力的傾向,以通過國家佔用更多的社會產品,以決定更多人的榮辱命運,使更多的人服從與接受國家的權力。而統治集團以壟斷權力為首務,以期永久享有佔用他人生產成果,過人上人的生活。與後面我們將分析的現代成功社會不同,對於作為統治者的精英集團,他們需要的只是對壟斷權力有用的那些知識與知識分子。而對於作為新意念與新思想,不管這些東西對社會有多大的禆益,只要與統治精英的利益不合拍都會受到壓制甚至消滅。就是說腦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動力,在傳統社會是受到相當程度的壓抑的。從而傳統社會出現以千年計的徘徊不前。

自從有人類社會以來,社會首先是存在精英與一般成員的分野。社會的發展使這一分野演變為掌握國家權力的,以精英為主要構成的統治集團與作為一般民眾的被統治者。然後精英為永享權力發展出神權的,王權的,宗法的等等各種形式的國家與社會,並伴隨產生各種社會的衝突與鬥爭。馬克思把這些衝突與鬥爭都歸納為階級鬥爭,在一些社會可以說有相當的道理,但以之說明全人類的共同規律,甚至以五階段論(即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則有以偏概全之譏。而最大的問題是這些都只是傳統社會的敍事,把它用到完全不同的現代社會則失之不止千裏矣。自然道之不行且帶來巨大禍害了。

在傳統社會條件下,一般社會成員有義務供養掌握權力的精英集團成為社會現實,成為精英集團主導形成的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我國帝制時代主要的國家意識形態儒家學說,其開山祖孔子不就是認定治人者食於人嗎?這種供養關係經常演變為《道德經》所說的人之道即損不足而奉有餘。國家對於社會大多種人而言,自然是霍布斯所描述的凶殘怪獸利維坦。

動力機械的出現使人類進入現代社會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首先是生產技術的突破促成的。這種技術突破徹底衝破了幾千年來人類生產能力受人類個體體力作為主要生產動力的局限,這就是動力機械,首先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普遍應用。這使人類可以把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其他形式的能源,首先是化學能源轉化為機械能,並以之作為生產的動力。這對人類社會而言是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人類從此逐步成為自然或者說宇宙的真正主人,甚至最終將改變人類本身包括人的壽命極限。

進入現代社會後,人類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體力不再是生產活動中的主要稟賦。在普遍應用動力機械的地方,機械生產每一單位機械能的成本大大低於人體產生同樣機械能的水平。並且動力機械能產生的巨大動力和長時間的持續是人類做不到的。這樣人類開始從以體力進行生產的傳統中解放出來了。人類在生產中的角色發生的革命性的改變。一方面,在動力機械發明的初期,因為生產一件可以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除了需要生產動力與原料之外,還需要繁雜的工具與程式。從機械生產的角度看就是說除了動力機械外,還需要原料和工作機。因為工作機未臻完善,生產過程需要有具備技能的人員參與操控。這樣人們經過訓練,養成技能,成了生產的過程必須的要素。應該說這種技能在傳統社會的生產過程中也是需要的,只是這些技能當時與體力合在一起作為人們的稟賦投入到生產中。另一方面,人類頭腦中其實很早以前就有很多幻想和意念,希圖生產出各種產品,提高人類的能力和福祉,滿足人類更高層次的需要,比如千裏眼,順風耳,飛天遁地理想。一些智者甚至勾劃了藍圖。只是在傳統社會的生產受制於人類體力而無法實現。現代社會的到來,人類那些本來看是虛無飄渺的幻夢變得可行並漸次變為現實。這就是現代社會發展最主要的動力:技術創新了。這種創新說到底就是人類腦力的產物。

這樣,在現代社會人類參加為滿足需要而進行的生產,所貢獻的主要稟賦就是技能與創新了。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進步,創新這種人類腦力的產品重要性愈加增進。如果我們把傳統社會的經濟形態因為人類體力在經濟的重要牲稱為人力經濟,那麼從蒸汽機發明到上世紀末,因為人類在生產中的主要稟賦是技能,那段時期的經濟形態可以稱為人手經濟,畢竟技能主要依靠人手掌握。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創新推動,社會進入了人腦經濟時代。

現代社會使精英角色轉變成為可能

以人的體力為主要生產動力的傳統社會,生產具有線性的特性。那就是說產出與投入的人力大抵是線性關係。兩千多年前的先聖不有言乎,「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種格局至四十年前毛政時代洵如是也,甚或尚有不及。因為毛政之下的人民公社,當政者常奪其時,且以實行反向激勵為甚。在傳統社會,更多的人才有更多的產出,但是這些增加的產出只足以維持所增加的人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所需,而且更多的人投入需要更多的土地才能使生產維持線性特性,否則勞動投入效用遞減。總之,正向激勵在傳統社會並不明顯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直接參加生產,不可能獲得當時技術條件下超過一般人很多的勞動收入。作為傳統社會的精英不可能選擇直接參與生產,畢竟這樣做不可能過上豐裕的生活。因而正如第1節的分析,社會精英以構建國家掌握權力,強佔一般社會成員的產品,甚至以軍事力量對外掠奪為能事。

到了現代社會,生產不再受制於人的體力了。在這種情況下,生產的技術,生產組織的形式,所可動用的資本,乃至它的規模,它生產的產品種類;大者整個經濟的組織形式,國家制度等等都使生產的效益有著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非傳統社會的勞動者之間所可比擬。造成這種差異的在相當程度上是參與生產社會成員的腦力促成的。簡單地說,現代社會的生產形式與傳統社會最大的不同是產出與生產參與者的人數由線性轉變為非線性的。原因是腦力代替體力成為生產要素,而腦力可以通過激勵使其增加效能,體力則不能。

這樣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把聰明的頭腦定義為社會精英的話,社會精英如果直接投入到社會生產中去,變成一種對於精英,對於經濟乃至對於整個社會都是非常有利的選擇。尤其是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越來越倚重於聰明頭腦帶來的創新,首先是技術創新。當然技術創新必然帶來社會其他領域和層面創新的要求,這些創新要求同樣需要聰明頭腦的貢獻。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