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建豐二年》喚醒當代中國史的重新思考

以小說對抗當代

如果1949年國共戰爭如果是國民黨勝出,以後30年的歷史又將如何發展?
 晚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序》序提到:「史統散而小說興。」在中國大陸和諧的歡樂聲中,香港作家大膽以作品發聲。陳冠中的《建豐二年》採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想讀者提出一個「如果」 (What if)的問題,呈現中國大陸的第二個歷史時空。王德威評論《建豐二年》是陳冠中的狂想曲,並指出作品「不僅為博君一粲,更藉筆下人物的實際遭遇點出歷史不可逆的凶險,見證時代與過去未來做出的詭秘交易。」
本社將奉上一連三集王德威教授的演講,圍繞三本最新出版(2015-2016)的香港小說,分別為陳冠中先生《建豐二年》、馬家輝先生《龍頭鳳尾》和黃可偉先生《田園誌》,剖析小說文學以不同的寓言方式呈現與當下社會、歷史、政治的關係。面對香港充滿變數的社會現狀,作者選擇以小說作品對抗當代,又將呈現怎樣的書寫?
以下節錄自王德威教授的演講內容:

《建豐二年》建豐映射的是蔣經國的年號,蔣經國曾經用建豐作為他的稱謂。建豐二年指的是蔣氏王朝在中國(而非台灣)即位的第二年所發生的事情,時間點明確設定在1979年。整部小說有一個讓人非常驚訝的前提,如果1949年國共戰爭如果是國民黨勝出,以後30年的歷史又將如何發展?

如果一切重來 歷史將如何改寫

按陳冠中的說法,國民黨大勝林彪軍隊,承襲了中華民國在中國的基業。毛澤東及其黨羽被趕到克里米亞島流亡,史大林大怒,要懲罰毛氏的錯誤的革命路線,以後不知所踪。
故事牽涉歷史不同的時間點,包括老舍憑作品《正紅旗下》在1968年得諾貝爾獎,張愛玲、沈從文、黃春明,在未來的30年裏齊聚一堂為中國文學繼續奮鬥。故事中也包含了像著名學者李歐梵教授和鄭樹森教授這樣的角色對諾貝爾獎的討論,也提出許多驚人的見解。
在政治上,孫立人仍然被蔣家皇朝所罷黜,幽禁他的地方不是台灣的新竹,而是奉化溪口鎮。後來被毛澤東迫害致死的民主思想者的張東蓀會逃亡到了香港,至少有這個機會度過餘生。西藏獨立仍然會受到國民黨政權的打壓。
換句話說,蔣氏政權在1949-1979年間,開明專制。經濟上,人民的經濟能力和收入,應該都超過了共產黨前30年的統治。但在政治上,可能是小巫見大巫。在這一個奇思妙想的過程裏,所有閱讀《建豐二年》的讀者,可能都要覺得坐立難安。因為我們閱讀想像中的歷史,真的可以這樣改寫嗎?
《建豐二年》書影(網絡圖片)
《建豐二年》書影(網絡圖片)

烏有史重新理解歷史幽靈

這裏陳冠中運用了烏有史的做法,相對烏托邦,這個做法重新釐定歷史可能發生但是從沒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裏解構了歷史的必然性,重新讓我們理解歷史竄擾的重重幽靈,作者再一次邀請讀者來思考歷史,歷史到底是誰說了算的敘事方法。這個作品的高潮發生在1979年12月10日的北平美麗台客情食堂,有各路民主人士,包括林昭、遇羅克,也包括台灣的民主人士等等,偷偷齊聚一堂,為中國民主共商大計;在南京的蔣氏政權當然發動了另一次鬥爭……
在這樣的歷史關鍵時刻,從過去投射未來,讓我們不斷想像陳冠中寫作的動機到底何在。建豐二年重建的印象,是不是又和曾經衝入慶豐包子店的一代明君有各種若合符節的關聯?種種特別且複雜的情懷,只有香港作家今天能在香港這樣一個地方來寫作和出版。
《建豐二年》作者陳冠中(香港貿發局)
《建豐二年》作者陳冠中(香港貿發局)
陳冠中
出身香港的華文作家,1976年創辦香港《號外》雜誌,1980年代從事電影編劇與製片,1995年參與創辦台灣超級電視台,曾活躍於港台兩地的文化事業,目前長駐北京。他從創作中找到敢於歷史的形式,先後發表《什麼都沒有發生》(1998)、《盛世》(2009)和《裸命》(2013)等。2015年小說《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獲選為中華民國國家文藝基金會《2000年至2015年華文長篇小說二十部》,並獲得第六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
王德威
著名比較文學及文學評論學者,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教授。畢業于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先後於國立台灣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執教。主要著作包括:《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台灣:從文學看歷史》、《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等。
參考王德威<以小說對抗當代!穿越香港歷史的三種方法>,摘錄自《嶺南學報》復刊學術會議:「現代與古典文學的互相穿越:故事新編與理論重建」。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