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提名期完結,林鄭月娥、曾俊華與胡國興都獲足夠提名票成為候選人。葉劉淑儀便是斯人獨憔悴,繼上屆特首選舉後再籌不足提名人而無緣參選。
葉劉的問題是左右不逢源。泛民因她屬建制派、也涉及23條立法而反對她;建制派則選林鄭月娥,順應中央意旨而怕選出葉劉分薄票源。而在建制的「反叛者」,則寧投曾俊華以示對中央、對建制的不滿,提名葉劉並不能如提名曾俊華般可展示激烈和公開的挑戰。這反映出今次選舉,是政治大於政策,也即是大於對香港發展的要求。
曾俊華與胡國興雙雙獲提名,是泛民選委表演實力。向中央政府和建制派示威,也向社會大眾展示能力,爭取更多的支持者。不過,在最後的選舉裏,憑泛民的大約三百票和相信不足一百票的建制「反叛票」,不論是曾俊華與胡國興都沒機會當選。屆時,反對中央政府及建制的選委相信便會棄胡國興,集中投票支持曾俊華。曾俊華的得票必然勝於上兩屆的泛民代表,但代價是曾俊華投靠泛民、拉攏泛民,也必然在競選過程裏批評林鄭、批評梁振英,全然背離建制體系。
中央及建制勢力當前的挑戰是能否保障林鄭有足夠的票數當選。如無意外,獲半數選委的票當無疑問,卻不能掉以輕心。現在曾俊華靠攏泛民反對派,曾蔭權連同許仕仁入獄。特區政府的聲望低落,要重建民眾的信任,林鄭不僅當選後要繼承梁振英未竟之功,推動社會發展,還要在競選辯論中說服民眾。
怎樣和諧?
今次特首選舉,有候選人提出要社會和諧。但是,怎樣才可以在香港達成和諧呢?樹欲靜而風不息,和諧並不是由某些人出來號召,乃至支持便可達致。和諧要求來自社會不和諧,不和諧不是對個別人士的爭執,而是屬深層次的矛盾。
早在回歸之初已提香港深層次的矛盾,十多二十年我們卻看不到中央與特區政府解決深層次矛盾上做了多少工夫。也因此,回歸初的深層次矛盾日積月累,形成了社會的對立、衝突的基礎。從而帶來了佔中、旺角暴動的社會條件。
但是,在殖民地時代,撇除政治衝突,如一九五六年右派暴動,一九六七年左派暴動。香港也還有不少局部性的動亂,一如旺角動亂。只是殖民地政府不龜縮妥協,便沒有佔中的長期衝突。香港現時經濟社會政治條件都超越殖民地時代,但人心還不滿,除了特區政府過於妥協讓步外,最主要的是外來因素挑撥。
從佔中到旺角動亂看,這顯然是顏色革命的性質。一是有外來勢力的介入和引導,二是矛盾的表現不是要求政策改善,而是訴諸推翻政權(或至少是代表政權的行政長官)的政治動員。其因來自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矛盾,但爆發出來卻是受政治因素騎劫。面對這樣的政治挑戰,難道說重提政改便可解決?反對者要求的是他們要求的政改,否則他們便不會否決原來的政改方案。
要香港和諧,三位特首候選人有甚麼方法呢?誰當選,除非把治權送給美國,都難有和諧。
原刊於《東方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