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子女提供健康生活環境

在兒童並未走到青少年階段時,我們有否提供過健康的社群環璄,讓他們在這環境下,自由地學習結交朋友?

在約兩個月前參加了一個家長講座,猶記得講者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父母是怎樣教育你的?」與會者即時踴躍地分享大家的個人經驗,然後講者續問:「你現在對於教育子女又認為怎樣才是重要?」與會者即時沉默起來,大家都停一停、想一想、你望我、我望你,然後一笑,出現了欲言又止的表情。

我是當中的參與者,那個情景在我腦海中至今仍歷歷在目,我不禁自問:為何大家突然沉默起來,而又欲言又止呢?是的,教養孩童走當行的路又談何容易!我們每個人都在原生家庭成長,我們擁有的就只有「一個童年」,而我們就在只有「一個童年」的經歷下成長,然後有幸成為父母,並肩負起一個重要的使命──培育其他生命的成長。

回想過去,我特別喜愛參加不同講員對教育兒童或子女的講座,主題不論是教育理論、教學法、心理發展和品德培養等,我都有興趣。原因何在?我相信沒有一套教導的良方妙法,適用於不同類型或需要的兒童。作為教師或父母,亦應該從不同類型與經驗的「前輩」中,了解教育兒童的方法,然後因應兒童的特質,從不同的經驗中,選取合適的方法。作為父母這個獨有的角色,也應該為子女選取合適方法。

早前,有一機構邀請我主講一個名為「父母牧人」的講座,我再次整理及反思我的知識與經驗,期望能透過分享,把我認為重要的點子與人分享,讓為人父母的可以多一個思考的途徑。

經過整理,大概出現了幾個向度,分別為「供應者」、「引導者」、「保護者」和「同行者」,下文我將嘗試逐一闡述,首先討論「供應者」的向度:

不可輕看早餐

早餐是人們最容易忽略的一餐,但根據Katie Adolphus等人在2013年的研究顯示早餐對兒童的行為、認知、學校表現和學習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最基本而又重要的習慣,就是應該幫助子女從小培養「吃早餐」的習慣。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超過20年,每年都不難遇見學生未有在家進食早餐就上學。有的是拿着早餐一邊咀嚼一邊進入校門;有的是帶了早餐,期望在那普遍只有15-20分鐘的小息時進食。別忘記,小息其實是有其重要意義的,就是讓孩子過群體生活與處理生理需要(上廁所)。每當看到這些情景,我都不禁慨嘆,為何不讓孩子養成早起習慣,給他10-15分鐘在家吃好一點,才上學呢?

建立安全感

不少人都認識馬斯洛所提倡的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在得到生理需要的基本需求後,也希望取得自身的安全感覺。身為父母的我們,又可以如何讓孩子擁有着一份安全的感覺呢?

透過日常的生活,我們需要讓孩子感受到沒有條件式的接納,讓孩子體會我們對他們的愛。這愛不是基於他們能滿足我們某些要求。舉個例子:父母都很可能會表達「如果你取得某個分數,我就『錫晒你』。」此話一出,亦即表示我「錫晒你」是因為你取得一定的分數。別忘記,孩子是很單純的,在他內心就會建立起條件式的愛,亦即如果取不到某個分數,就會沒有了這愛的關係。其實,我們愛子女並不是有甚麼條件。無條件的接納,讓他感受到安全的感覺。

當然建立安全感的方法還有很多,在不同成長階段所使用的方法亦可以有所不同,然而當兒童能感受到安全的時候,他們才會更有勇氣去探索與接受挑戰。

建立群體生活

從自己的成長,甚或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我們都知道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對青年人來說,他們也極其重視朋輩關係,而朋輩的影響在成長中,亦發揮很大的關鍵作用。因此,在兒童並未走到青少年階段時,我們有否提供過健康的社群環璄,讓他們在這環境下自由地學習結交朋友?

父母可以嘗試在子女仍未踏進青少年期之前,多安排與相近年齡層兒童的父母一同進行群體活動,大夥兒一同組織一些健康的聯誼機會,讓子女逐漸建立社交生活體驗,從而透過活動時的細節,在實踐中與子女共商與朋友交往的基本原則,亦為子女建立一些健康的社交圈子,再讓他們走進青少年期的階段。

父母牧人之一

翁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