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除了公布受威脅物種的紅色名錄,也定期把保育有成的物種從滅絕名單中除名,2018年,全球有13種動物因為保育措施而改善了瀕危狀況,IUCN下一個計畫是建立保育成功的「綠色名錄」,我們亟需在時猶未晚時,透過各種保育行動,使綠色名錄的長度逐漸增長。
如果我們活在一個正常的時代──這裏指的是一個地質世那種漫長且從容不逼的時代──目睹物種消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樣的事件太少發生,人類很難有機會見證。以研究最廣泛的哺乳動物為例,化石紀錄顯示,在人類出現之前的背景滅絕速率低到每1000年才有一個物種消失。但是我們當然並非活在正常的時代。放眼望去,到處都有物種消失。
過去十年來,已有兩種哺乳動物滅絕:耶誕島家蝠與珊瑚裸尾鼠。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超過200種哺乳動物與亞種列為極危物種。有些物種,如蘇門答臘犀牛或原生於加利福尼亞灣的小頭鼠海豚,個體數量已不到100隻。另外有些物種,如又名長江豚的白鱀豚,雖然尚未正式宣告滅絕,但可能已經死光了。
走向地球生命史上可能的第六次大滅絕
不幸的是,哺乳動物所面臨的問題也降臨在幾乎所有其他動物身上。目前的滅絕速率是人類出現之前的數百倍──或是數千倍。如此高的滅絕速率令科學家認為我們正瀕臨物種的大滅絕,我們正走向地球生命史上可能的第六次大滅絕。人類活動已讓滅絕速率呈指數增加。聯合國近期一份報告指出,大約有100萬個物種「現在正遭受滅絕的威脅,許多將在數十年內絕跡。」前一次大滅絕發生在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那次大滅絕造成恐龍滅亡。
如今,喪失棲地是大多數動物面臨的最大威脅,主要是人類開發居住地、農地與商業用地等擴展所導致,其次是狩獵和漁撈。棲地即使沒有完全消失,也可能改變大到動物無法適應。圍欄導致草原碎裂化;伐木侵入森林,破壞遷移廊道;污染毒害河川;農藥廣泛且無差別地殺害生命。除了這些地區威脅,還有不斷增加的全球威脅:貿易將疾病與入侵種由一處傳至另一處,還有最終將影響地球上每一個物種的氣候變遷──從生活在低溫山頂或仰賴極地冰層的動物開始。不論直接或間接,這些威脅都與人類以及我們不斷擴張的生態足跡有關。多數物種面臨多重威脅。有些能適應人類的擴張;有些將會消失。
但從以上原因回溯源頭,你會發現犯人都是同一個。偉大的博物學家威爾森曾指出,人類是「生命史上第一個成為地球物理力的物種。」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已進入新的地質世──人類世。換句話說,這一次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就是我們。但是,我們知道可以透過人為保育的介入,仍然可讓瀕危物種免於滅絕的命運,和保存地球美好的生物多樣性。
三聯、商務、中華、誠品、7-11及OK便利店有售。
《國家地理》雜誌 訂閱優惠 https://nghk.shoplineapp.com
本文摘自《國家地理》雜誌10月號,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