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接觸佛學(哲理)或佛法(信仰)的人必然會讀到因果的道理,因為這是佛陀教化的基石之一。佛教徒都應該相信因果,畏懼因果,培育善因、善緣、善果。但是我們又很容易顛倒因果。
有一次我問一位法師,就是最基本的皈依(參加皈依佛法僧三寶儀式)正式成為佛教徒,我就花了很多年才能下定決心,因為害怕不能遵守最基本的戒條。為什麼他能發那麼大的願出家?因為出家人的生活、行為、戒條和在家學佛人的差異很大。他是中年出家,在家時屬高中產家庭,過的生活條件很好。
法師反問我為什麼要研究佛學,然後想皈依成為佛教徒?學佛、修行、皈依是希望得到什麼結果?學佛當然是想解脫人間之苦,斷離煩惱。法師就說,修行應該是由「果位」出發,我們要想着目標,自然地隨着佛陀的教法過活,就不會把念頭糾纏在禪坐會不會腰痠背痛,未守戒律就怕破戒。
我們現時是凡夫,體質各異和有極限,行為、說話和動念會有犯錯、犯戒的可能性,種下一些惡因,但佛教徒會懂得懺悔,繼續把修行滲入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都是打坐,以智慧調控自己的心,以慈悲對待他人,實踐「悲智相運」。正信佛教徒相信,依着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行,人人皆能成佛,所以發願成就佛智,終會修成正果,如果怕戒律而不修行,是信心不足或是需要多理解佛法。就如我們有病需要動手術,我們知道麻醉藥過後傷口會痛,那我們就不醫治嗎?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有次聽到一位腦神經科教授說,禪修就像「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感受甚深。我們研讀佛經論、打坐、行禪、練習呼吸、均衡飲食、持素,是為了長養智慧、慈悲,保持心境清明,健康穩定,因為人生無常,所以希望能夠經得起隨時會來臨的逆境考驗,不輕易起煩惱、動怒,對別人產生怨懟,甚至面對職場或人生的大難題、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或大病時,也能平靜處理。
所以佛教在人間,佛教徒應該過着利己利他的生活,「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不只是為了臨終一念,能不能超脫生死,成菩薩、成佛,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